在日前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与会嘉宾认为,中国农业面临粮食安全、农村土地撂荒、农村金融体系难覆盖三大挑战。专家建议,在确保主粮绝对安全的同时,加强玉米等工业用粮的国际贸易,在全球层面确保粮食供应链得到补充;农村金融方面,积极利用社会资本弥补银行缺位的短板。
徐鹏飞
保证安全可靠的粮食供给是中国面临的农业问题
第一,粮食安全问题。全球基金会秘书长Steven Howard 指出:“主权国家的粮食安全,很难依赖于自己国界之内的努力来解决,现在越来越依赖于主权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贸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
“世界粮食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变化,短期内不会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但如何保证高质量的、安全可靠的粮食供给是中国面临的农业问题。”澳大利亚FMG集团董事长Andrew Forrest认为,现在的消费者一直会关心超市里、互联网上买的食物,来源是哪里?有没有人工添加剂?是制造的还是天然的?
第二,农村劳动力流失、土地撂荒严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理事长温铁军指出:“现在中国很多耕地都是荒地,约占20%,很多年轻人不想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工作,想留在城市里面,农民到城市打工,造成土地撂荒,是因为农业无法给与他们同样收入的回报,这些会危及粮食安全。”
第三,农村征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很多现代服务手段和农村对接不上。翼龙贷创始人、董事长王思聪认为,在中国农村,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得不到金融服务,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体系基本很难覆盖到。
未来中国不是小农的衰退,而是多样化发展
温铁军指出,谈论农业问题必须理解世界农业的三种模式,亚洲小农经济模式、欧洲城市农民模式(60%的农民是原城市居民)、美洲模式,不同模式之间不可以简单复制,以前部分学者极力主张照搬美洲大农场的模式是错误的。但可以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Stephen Groff 认为:“这些模型及性质在一段时间会发生改变,现在中国的农业主要是小农经济,而且小农经济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我们看到大批农民进城的情况,小农经济社会结构在一段时间会流失变化,我们要把资金、激励等更多的资源送到农村,让人们有理由继续待在农村。”
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从事30多年中国农村业务发现:“农民开始走向规模化,种的地由原先房前屋后的一亩三分地,通过流转,能够适度规模扩大种植了。”刘永好说,“不仅适度规模化,而且大型农业企业开始涌现出来,农业跟市场紧密结合。”
对于中国小农经济的未来,Andrew Forrest认为,未来中国不是小农的衰退,而是多样化发展,农民的收入不完全依赖于农业,还可以有其他收入。在中国乡建院院长李昌平认为,未来中国,至少将有5亿至6亿人过半农半工的生活,中国工业化这么多年来,只是制造出几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一到春节几亿人回家,春节后又返城。未来半农半工是主要趋势。
无论大农业还是小农生产,一定要关注个体性的农业
李昌平认为,中国可以学习欧洲、日本和台湾的经验,发展特色小农、精细化的小农和尖子小农,农业经营与农家旅游、农家特色服务方式结合。嘉吉全球执行副总裁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无论大农业还是小农生产,都要高产,这需要新技术,一定要关注个体性的农业,通过技术、教育以及吸收资本来帮助他们。
对于中国主权国家的粮食安全,Stephen Groff认为:“贸易和区域合作很重要,要确保主粮有足够的量,但在某一主权国家内不是100%自给自足的,我们需要从区域甚至是全球层面确保供应链可以得到补充。”
刘永好建议:“中国粮食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对老百姓不利,中国的肉蛋奶价格比国际市场高,最后都要老百姓买单。我们可以在保证大米和小麦口粮绝对安全的同时,放开玉米等工业用粮的生产和供给,用国际市场来调节。”
针对农村金融,实际上社会资本现在已经有了可喜的行动。李昌平表示,中国乡建院正推广在每个村的内部建立起合作信用组织。通过这个组织,农民可以把土地、房屋拿出来从中进行抵押贷款,农民的土地也可以当存款存进来,可以把农民闲置的房屋变成存款,存30年给30%的回报,存50年给50%的回报,把农村的资源用金融的方式进行整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避免了用行政手段推动农村资源整合产生的问题,使农民的主体性得到增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东方城乡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