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昇明:不仅是为了留住乡愁

[ 作者:李昇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22 录入:王惠敏 ]

     倘若留住了乡愁,无论你是记得还是忘记了,乡愁都在那里。

早在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丝绸之路》的作者)与北洋政府打交道的时期,北平城外就是乡村,不到百年,北平城外的十公里内很难找到乡村了。过去从北平城向北走,第一个驿站是高丽营,沿着驿道继续向北,通往古北口或者承德。高丽营一村的老支书庞强想保留下祖祖辈辈居住在驿站的村子,他来到村镇长沙龙,讲述他们一村的历史和现在。老支书今年60岁,他的声音饱含了对村子一砖一瓦的感情。

在更早的时候,唐朝征服了称霸一方的高句丽,传说在高丽营镇驻扎过朝鲜军人,朝廷特许他们在朝贡路上设立一个驻外驿馆,在史书《顺天府》有记载。日本人占领北平的时候,派了八个日本兵驻守在这儿,全村分成八个堡,四九年后改成八个村。一村有一条小河叫邙牛河,绕着村子半个圈流动。小时候河水很清澈,小鱼很多,夏天的时候,大人小孩都在河里洗澡。现在小河被污染了,因为上游办过一个淀粉厂,没有一场特大洪水,恐怕很难冲刷掉河床的污染物。这儿有戏曲传统,小时候家里穷,老支书的姑姑从小学唱戏,大陆解放之时,她随家人去了台湾。两岸关系解冻后,姑姑还回来过。现在全村有三千多亩地,可耕地占一半。有八百多人口,有三个姓氏,外来人口有三百多人。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没有走远,在周边的工业区,下班后会回村里来,晚上的村子比较热闹,在小广场跳舞的人还分了三拨。老支书上任后,把环境彻底整治了一番,房前屋后种树种草,给人干干净净的感觉,戏曲班子很活跃,村民讲究孝道。北京市评选最美乡村,一村是顺义区三个候选村之一。

这个时候,一村继续向前走遇上了一点阻力,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我们的第二期村镇长沙龙,由发起人李昇明邀请了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教授、前挪威驻华文化参赞梅园梅女士、清华大学罗德胤教授、书院中国执行秘书长毕晓倩老师、云台山太极论坛发起人王刚老师、中荷农联盟发起人姚健俊老师、央视总编室李劲松老师,还有殷智强、余云义、李建军和田多林(云南)等一批朋友,一起来讨论一村。一村来了三个人:村支书庞强、第一村支书(顺义区挂职干部)韩鹤亭和大学生村官高竣飞。我们相聚在一起,继续我们一天只谈一个村子的模式。书院中国还作为村镇长沙龙的支持单位。

我在欢迎致辞上说,两次走进一村,第二次就有了亲切的感觉,也许是说不清楚的。我们都认为需要通过人的改变实现社会进步,第二次去一村,我邀请合作单位书院中国执行秘书长毕晓倩一起去。乡村建设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的梁漱溟、晏阳初和费孝通等三位先生,我研究其中的一位,费先生主要关注中国乡村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问题。现在需要认识两种情况,其一,费先生以前写作的《乡土中国》很经典,属于西方理论背景的文化再现,那时候他关注到孔子的礼,谈论乡村的礼治秩序。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说,我们还需要关注礼之前的文化,有了道才有德,有了德才有仁,有了仁才有义,有了义才有礼等问题。其二,我认为,现在有必要确认一个出发点:中国文化是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是从中国出发的(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而已)。我不习惯称呼生态文明,暂且称为第三种文明,或者是新中华文明(费先生的提法)。现在我们的探索需要有这个文化发展动态的前提。

我们的村镇长沙龙,讨论印象层面、文化层面和实践层面的乡村问题。村支书介绍的一村,是一种生活中的文化,他的一举一动很朴实,却都是上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比外来者的洋洋万言更有文化。我们这些外来者也谈论文化,是比较概念化的、知识化的文化。只有认识了乡村文化,下一步才能启动规划,历史上很多对乡村做的事情是破坏的,因为不懂得乡村。我们周边的国家有很多树,唯独中国没有几棵树,因为归属权不清楚,我把树保下来不能留给子孙后代,我不砍树别人照样去砍树,结果把树砍光了,现在的沙漠化很严重,中国人的智慧去哪儿了呢?我们请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看看一村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嘉宾和朋友们在各自的领域很优秀,邀请这些熟悉的朋友在一个空间里,不需要作秀,每个人都有机会谈谈自己的见解。

张孝德:我们国家靠工业文明无法赶上西方,只有靠生态文明才行。北京的乡村保护做得很不好,我在任何场合都敢说,我住的海淀区过去是皇家后花园,现在被破坏得认不出来了,保护文物比反腐败更重要,腐败的钱可以收回来,文物被毁了就回不来了。过去提出搞农家乐,这个名字其实是很不错的,把农民生活变成产品,问题是不要止步于吃一顿农家菜。乡村人家的前庭后院本来就是种菜种水果的,想吃什么可以现场摘,味道最新鲜。一村不用向全国去看,就搞一个北京版本的典型乡村,比如说五十年代的北京乡村。进入一村的外来人口,主要是吸引那些来生活的文化人,这样能提高村子的文化层次。李老师有文人感觉,他觉得行的话我就放心了。

梅园梅:我们每个人首先是一个人,人是最重要的,在于人怎么能持续下去。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乡村,需要我们从了解家族开始,由家族故事去做决定,(过去的)中国就是农耕文明。我在1981年来到北京上学,那时候中国的城市人口只有15%,现在的城市人口有50%,在这么短短的30年里,中国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这里面存在怎么看可持续性的发展问题,欧洲各国的每个大城市花钱建立博物馆研究中国古人的文物,就是想看到文化的延续性。挪威有保护很好的乡村,每年全世界有上百万人去参观,得过很多大奖。中国人是出色的主人,你们村子的特殊性是你的故事,用你的故事拓宽我的世界。(她有时把中国的农耕文明写成农根文明)

罗德胤:我在清华大学教书,主要工作是做乡村遗产的保护,以及由保护引发关于发展的问题,在全国各地有一些实践案例,有时间可以跟大家分享。我想了解一个小问题,没有看到乡村的整个区域图,有没有老房子、数量有多少?还有,要考虑外来人口的数量,如果没有大量外来的人流,想当一个地方的榜样不容易。(注:只剩下五六间老地主的房子。罗教授刚从河南开完乡村文明复兴论坛回来,收集了很多国内外专家的乡村建设观点)

毕晓倩:这个村子很宁静,很干净。书院中国致力于做文化的挑水入户,乡村书院是一个公共空间,现在乡村的人们容易走向家庭生活的自我封闭,像城市人那样关起门来过日子,可以在公共空间找回一些邻里关系。乡村的孩子们在书院学习,他们的母亲可以在书院喝茶。我们有针对孩子、针对母亲和针对老人设计的项目,一个个去设计,去落实。在一村,可以比我们在凤凰岭的乡村书院做得更大、更好。可以提供乡村的礼乐,这个礼是礼治秩序,乐的部分可以结合乡村的戏曲。我们在挖掘乡村文化上可以派出志愿者,收集八九十岁老人的记忆,做一个老照片展览。还可以结合非遗项目和手工项目,丰富老人和妇女的生产和生活。也包括传承太极文化,和李老师这边做好配合。

姚健俊:荷兰的村子都不在路边,距离公路一公里,至少是五百米,保持了乡村生活的私密性。对于一村的未来,我们首先要清楚乡村的目标是什么,其次看什么是驱动力量。一般来说有功能驱动、环境驱动、产业驱动、故事驱动等。故事主导的难度有点大,成功是相同的,悲伤是不同的,我们还没有接受悲伤文化的传统。一村在城乡的夹缝中生存,未来的发展很难自我左右,一个村子会被一次次的新建设伤害,有时候不如一次伤害到位,做一个彻底的重建。我们梳理一下,一村的发展将会遇上几个关键词:空间、文化和生活。

以上的建言非常丰富,很多发言没有展示出来,如王刚老师讲的城乡都在追求快乐,余云义老师讲的乡村孝道和师道,智强老师讲的对接资源,有个青年导演想找个乡村拍摄一部小电影。李建军本来想约个房山的村支书来旁听,到这里找找思路。我们这里的文字展现的内容还不到沙龙对话的两成。特别感谢高丽营一村的韩鹤亭书记和书院中国执行秘书长毕晓倩,为这次沙龙前前后后做的各种准备,使第二期村镇长沙龙顺利进行。

谈论乡村,怎么会有沙龙味呢?过去是没有,不过现在有了,或者可以说是味道渐浓。看我们照相的阵势,一个个按照自己的个性站立,不也是一种沙龙味吗?

但是大家被一个问题纠缠住了,在京承高速路边,也是一村的对面,将要建设一座京沈客车的车站,意味着一村的未来有很大的变数,想保护乡村是一件很难的事。在这个时候,需要下决心做出一个智慧的决断,庞强老支书说,在我这一任不把乡村保护下来,下一任是年轻人来做,保护乡村就更难了,我必须带头保护乡村,上头今年还给我几百万建设乡村,说明还没有什么(拆除的)概念。李老师跟我们说打出三张牌,做乡村公益书院、太极生活美学和乡村休闲空间,我们是赞同的,这是一个出路,符合我们一村的实际需要。今天难得有机会听了那么多专家们提出的建议,我们要去占领这个山头,让别人不好拆。

我想说一个故事,我熟悉韩国首尔大学的金光亿教授,他写了一本自己金氏家族的书,他们的文化来自明朝理学,但是他们没有经历过土地革命。金氏家族在老家的最好的土地,一直是按照传统传承给长房长子,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后,有人出去上学了、当企业家了,还有当官员的,每当他们回到老家,一律要向金氏家族的长老请安,他们出去混得有点成就,不是很稳定的,家族的地位是稳定的。家族不变,外出的人还算有个精神家园,不会沦落为没有家园的吉普赛人。他们接受了现代文明,与传统从不对立,没有失去归属感。而他们的儒家文化不过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一村的讨论,展示了多层次、多角度看乡村建设,谢谢大家的精彩发言。我们把各位专家学者的建议认真记录下来,也承认各种的同和不同,中国文化没有绝对主义的态度,孔庙大殿上有中和位育四个大字,中和的意思是文化可以共存和共享。我们的讨论,凝聚了一些共识,为一村的发展奠定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最美乡土》第34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