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本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然而一些基层干部却在这些资金上动手脚。记者日前从云南省检察院获悉,今年1~4月,云南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595件据悉,从去年到今年4月,该省检察机关对扶贫领域提出预防检察建议115件,推动建立制度186项。719人,其中发生在惠民扶贫领域涉嫌职务犯罪的多达389人,占职务犯罪的一半以上。(中国青年报 5月20日)
自古就有“富贵险中求”的说法,而现在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将自己的金钱欲望建立在其他本身就很贫困的人身上,在支农惠农财政补贴资金、救灾救助资金、生活保障资金、特色产业脱贫、劳务输出脱贫、资产收益扶贫、“互联网+”扶贫、关爱服务体系以及农田水利、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领域,克扣贫困人口的“救命钱”,让人不由的一声唏嘘,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胆识?是什么让他们会如此狠心?笔者认为,这一切都是源自于本身精神世界的贫瘠,缺乏精神粮食,造就了精神“贫困”。
物质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困,一旦精神贫困,将会出现人性的缺失,在自身欲望的驱使下,很多人会做出缺乏思考的选择,最后一步一步走入犯罪的深渊。如,保山市商务局市场流通科原副科长马某弄虚作假,违规得到工程专项补助资金340万元,最后他因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在受到法律制裁的那一刻开始,社会法律为公平正义正名,在超出一定界线,道德舆论已经无法再约束这些精神“贫困”人员,只有依靠法律来制裁,让其得到应有的教训,更是要净化社会风气,清楚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负能量,我们的社会更多的阳光的、正义的、公平的。广西就脱贫攻坚工作问题,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脱贫摘帽激励办法》,奖励脱贫摘帽工作成效显著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不能如期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广西将对所属设区市和该贫困县在全区点名通报批评。这从侧面反应了政府想要帮助物质和精神上贫困的人口。同时,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一台扶贫专车背后的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村民自主参与,社会、政府、企业等联动发展,在结对帮扶中,实现了“双赢”局面,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党和政府希望通过多方努力,有效发挥社会的正能量,帮助一些还是生活边缘的群众,摆脱他们现在的物质贫困生活,逐渐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最终摘掉精神贫困帽,脱离精神“贫困”。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