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业余剧团,记得是在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时开始兴起,村里当时文化匮乏,为了配合农业合作社的宣传工作,村里就组织起了农村业余剧团,一些爱好者主动义务担当主角。村里几个有文化的土秀才当编剧,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创作小短剧、 快板书、西河大鼓等节目。平时配合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农闲时节业余剧团就在戏迷的家里开始排练,临近年节时,乡亲们一齐动手在村外打谷场上,推来轧麦子的几个碌碡,各家拿来门板、旧檩条搭起露天戏台。到演出时,上戏瘾的演员, 自己备好服装、 化妆品,演出时台上台下,那热乎劲可大了。人们说 : “看村里真人真事排的戏,乡土民俗味强,看了真过瘾。 ”
后来,县里有了文化馆,常常派人下乡指导办好村里的业余剧团,剧本、演员表演质量得到提高,即便是《小二黑结婚》《刘巧儿》这样整出的戏,用一两个冬闲也能排练出来。服装、乐器、乐手都能从专业剧团那儿获得支持。演出时,常常是村与村互相会演,今天在本村演,明天到别村演,从腊月一直能折腾到正月,整整的一个多月。那时的观众常常带着一种好奇心来,百看不厌, 看看这个演得像不像,那个唱得好不好,听到大家赞扬声,演员的劲头更足,演出更加卖力,生怕大家喊倒好,落个几个冬闲下的工夫白搭的名声。当演员的从排练到演出虽然都是义务的,可没有一个人叫苦说累,总说搭上工夫当演员,这才叫过瘾。村民们看完演出后都说: “农村业余剧团的戏实在动听、 不烦、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强,电视、电脑已进入农家,但乡村业余剧团随着娱乐生活的多样化日益冷落下来,很多村里原有的业余剧团已解散。可每当人们提起过去的文化活动时,凡是上年纪的人总在一起唠叨。现在家里有了电视,能收看到不少节目,但忆起村里的业余剧团,演戏的情景总是令人回味无穷。 他们说: “现在这个好时代,什么都有却少了点热闹劲,如果能有村里的业余剧团常常演出该多好!”这些话,道出了农民期盼业余剧团的愿望,说明了农村业余剧团在大家心中至今还有一定的分量。
笔者认为 :随着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文化氛围的不断浓厚,家家有电视,村村有文化大院,专业剧团过年过节时也常来演出。但相对来讲,多数农村文化娱乐活动仍比较薄弱,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而恢复农村业余剧团,正是广大农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的补充, 让农村业余剧团重新火起来,是时代的需要、农民的需求。笔者建议 : 各级政府各文化主管部门,应大力扶持农村业余剧团的重新兴起,在资金业务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 农村基层组织要针对本地实际,恢复起原有的剧团,对排练场地、购买演出服装、道具、乐器等,从资金上物质上给予一定支持 ; 鼓励村中热爱文化娱乐事业的戏迷以及文艺爱好者,动员他们重新振作起来,帮助办好村里的业余剧团 ; 鼓励村里的民营企业家,与村业余剧团“联姻” ,捐助资金,造就文化搭台、企业唱戏的浓厚氛围。以上几点,只要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农村基层组织作为一件好事来抓,靠各界的大力协助,乡村业余剧团就一定能重新火起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乡镇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