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曾仁德:变味的扶贫

[ 作者:曾仁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14 录入:吴玲香 ]

——一个基层扶贫工作者的心声

我国的扶贫工作,由来已久。从1986年国家和各相关地方政府成立专门扶贫机构,确定273个国家级贫困县,进行有组织的开发扶贫至今,也已经三十多年了。按照通常的说法,是三十而立。这里所谓的“立”,我想应该是成熟、有所建树。但实际的情况如何呢?从我个人的亲身感受,以及在这个圈子里的耳闻与目睹看,特别是近年来把它作为“天字号一把手工程”以后,觉得它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越来越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越来越政治化,越来越变味了。形式主义泛滥,督查、检查、会议无休无止,报表、资料堆积如山,各种新名词层出不穷,政出多门,并且动不动就是问责、追责,使基层干部、扶贫工作队员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文山会海里,忙于应付,苦不堪言,根本没有时间从事本来应该做的真真实实的扶贫工作。现粗略列举如下:

一、形式主义泛滥。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扶贫办专门出台了《关于解决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等问题的通知》(国开办发【2016】32号)。这个文件出台的本身,就说明在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已经相当严重,其中所列举的“不必要的检查评估,填表报数,挂图标牌”,“层层加码,搞数字脱贫”,“盲目跟风”、“层层陪同”等现象,已经引起最高层的警觉。但实际的情况是,这个文件并没有得到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在扶贫领域中,形式主义不但没有被遏制,相反,在有些方面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每个贫困村都要在显眼处悬挂脱贫攻坚《作战挂图》;还有“结对帮扶全覆盖”:要求每个干部职工都要结对帮扶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每个月要到贫困户家里至少走访一次,要登记台账。实际上是很少有做到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多是停留在“纸上结对、表内帮扶”上,特别是对于一些普通的生产一线职工来说,的确客观上存在诸多困难,更是很难做到。我们是一个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有160多名干部职工,我们所帮扶的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2户,615人,其中2014-2016年已脱贫164户,486人;现仍未脱贫的有58户,129人。我们根据此实际情况研究决定只选精兵强将,“兵不贵多而贵精”,只要求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和在职党员(共45人)参加结对帮扶活动,并且是一般干部、党员每人帮扶一户,主要领导和扶贫工作队员每人帮扶三户,但是务求实效,必须实实在在按要求帮扶到位,结果在检查中因为本人擅做主张、改变上级文件精神而挨了批评。

二、各种检查、督查、会议无休无止,基层穷于应付。我们工作队从今年5月10日至6月9日的一个月时间内,迎接县委督查2次,县委书记检查1次,被通知迎接市、省督查各1次(是在县内的贫困村中随机抽检的,我们虽然没被抽到,但准备工作同样要做);参加或按要求组织召开各种会议13次,其中有4次是利用节假日或晚上的休息时间开的,会议内容主要是精准识别和迎检。我撰写本文至此(6月9日),又接到通知:7月份又要迎接国检,为了迎接国检,县委决定6月15日以后,又要抽调600名干部组成15个检查组到各贫困村检查。并且所有的这些督查、检查都是“边督查,边整改,边问责”的!基层干部和工作队员为了自保,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迎检上。

三、报表资料堆积如山。同样是到6月9日的这一个月内,我们工作队和村级组织填报的报表(包括上报和自存备检的),初步统计有:《贫困户花名册》、《结对帮扶汇总表》、《结对帮扶台账》(每户一份)、《入户调查表》(每户一份)、《精准识别入户调查表》(每户一份)、《精准识别不准删除人员表》、《精准识别不准纳入人员表》、《贫困人口自然增减表》、《动态管理表》、《脱贫攻坚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已脱贫人员汇总表》、《预脱贫人员汇总表》、《低保兜底对象花名册》、《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危房改造花名册》、《精准脱贫计划书》(每户一份)、《2014-2015年已脱贫户复核表》、《2016年脱贫户验收表》等20多种,上千份;整理贫困户档案200多份;收到各种会议资料、培训资料、红头文件等300多页。

四、新名词层出不穷。近年来,扶贫领域新名词如雨后春笋,让基层干部和工作队员应接不暇,如“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两确保、两完善”、“两无”、“两个确保”、“四大切实”、“四定两不”、“1236”、“贫困村八有”、“贫困户八有”、“五清”、“双六”、“五个一批”、“六个精准”(所发的书面资料上已经有两种不同解释)、“四出五进八不退”、“五看”、“三个精准”、“四个问题”、“七个强化”、“十大要件”、“十项重点工作”等等(还有很多),并且这些名词都是要求基层干部和工作队员“应知应会”或“必知”的,要随时随地背得出,检查时要当面考试(笔者这一个月内已被抽考了两次,一次笔试,一次是开会时被点名站起来当面问答)。

五、政出多门,让基层扶贫工作者无所适从。因为扶贫工作中检查多,督查多,指导多,会议多,讲话多,文件多,指示多,所以必然导致相互之间的矛盾也多多。张三出来一路拳,李四出来一路棍,文件之间,指示之间打乱仗。如《结对帮扶责任牌》,是由乡镇按照上级要求统一定制的,内容包括贫困户户主姓名、家庭人数、致贫原因、联系电话、帮扶责任人姓名、联系电话、帮扶措施、脱贫时间等,要求每个贫困户要挂一块,要挂在显眼处。我们5月9日从镇扶贫站领回,想在作入户调查时,根据所调查的情况如实填写,调查一户挂一块,但因其他事情耽搁,到5月22日上午还只挂了近一半,镇里通知先全部挂上再说,因为县里马上要来督查了,中午,我们只得请两个村民帮忙才挂好。但下午督察组来督查时又指示:所有《责任牌》一块都不能挂,要求在第二天早上8点以前全部取下!我们只得再请村民帮忙。还有《扶贫手册》、《已脱贫户问卷》、《预脱贫户问卷》等等,也都是一样,今天通知要限时发放到贫困户手中,第二天又通知要限时全部收回来,贫困户家里一份也不能留。再有前面已经提过的结对帮扶全覆盖问题,4月10日上午在县政府二楼会议厅参加扶贫业务培训时,讲课的领导说:2014-2016年已脱贫的,可解除结对,转由村支两委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和其他爱心人士帮扶。5月23日县领导检查时,因为我们村已脱贫人员没有安排我们单位的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没有实现“全覆盖”,又挨了批评。我不服,拿了他们发的培训资料与他们争辩,但领导说5月3日的培训(在县委党校礼堂,我没有参加)讲了要帮扶,说我的资料已经过时了,并且村里的帮扶同样要做方案,要对帮扶责任人进行培训。我无言以对,哭笑不得!自悔“少壮不努力,老大来扶贫”!但不服归不服,他们走后,我们还是按照他们的要求又做了方案,把已脱贫户“全覆盖”进去。然而,我们刚刚做好,现在(6月初)的文件又变了,明确规定村支两委干部和村里的党员、致富带头人不能做帮扶责任人。还有“四类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财政供养人员、有小汽车、有商品房、有营业执照的工商经营户企业主)的清理问题,这个领导说要慎重,要有充分的证据,并且是应该以2014年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时是否有此四种情形为准,2014年确定为贫困户以后所新购置的小汽车、商品房等都不要清理,只宜作脱贫处理;那个领导又说凡是条件好的,家里有车、有新建房屋的,人均收入超过3026元的全部清理,要清除一半!我们清理的对象中有一个贫困户他儿子是现役士官,也是这个领导说不能清理,那个领导又说必须清理。我们无所适从,最终我们一位工作队员建议:谁职位高、权力大就听谁的,按谁的办。

六、有些问题缺乏通盘和长远考虑,会留下隐患。我们帮扶的村,初步确定上报的“四类人员”共有78户,228人(上面要求清一半)。其中包括一些已经享受了“小额信用贷款”的(11户,51万元),已经上报要纳入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的(20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无担保、无抵押的,条件只有两个,一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二是信用等级高,政府扶贫部门在其按时还本付息后给予利息补贴。并且享受“小额贷款”的,都是些家庭条件比较好,有偿还能力的,条件太差,没有偿还能力,信用社不贷款。如果此次清除了,以后的利息还补贴不?谁来补贴?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也是一样,村干部为贫困户拍了照、报了表,贫困户本人也签了字,抱有很大的希望,有些贫困户当时不理解,还是村干部做了工作才同意的,现在如果做“四类人员”清理了,不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之前的规定是不能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因为小额贷款、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相关优惠政策享受的前提条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了的,这肯定将成为基层不稳定的隐患。我们将所担忧的情况跟有关部门和领导汇了报,但他们大多觉得无所谓,“头痛医头”,以后的事情还不知道谁管?但愿我们是瞎操心,杞人忧天!

我们工作队共四人,在今年4月份进村时,拟了一份工作提纲(计划):1、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别是未脱贫户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查清其真实的经济状况,收入来源、致贫原因等;2、在前项工作基础上,按照“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政策兜底脱贫一批)的思路,对所有未脱贫户进行分类,造出名册,落实到人;3、重点发展产业,在贫困户中确定10个左右勤劳、有潜力、有意愿、有一定基础的贫困户,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支持每户发展一个产业项目;4、分别组织召开一次贫困户座谈会、致富带头人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要求、建议,特别是致富带头人,要他们介绍经验,是怎么致富的?5、支持村内2.5公里公路硬化工作(已动工,但牵涉到一些农户矛盾,需帮助协调处理和解决部分自筹资金);6、帮助解决村内自来水的净化问题。

该村有60多个规模养猪户,但没有一户是环保达标的,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并且多是水泥砖、石棉瓦建成,尼龙布、塑料袋遮窗,经过多年的风霜雨雪太阳晒,显得破旧不堪,严重影响村容村貌。新的村支两委产生后,想通过招商引资和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方式,集中规划建设一个环保达标、技术先进的年产10万头生猪的现代化养猪场(已初步选址,相关合作单位也已有初步意向),整合全村养猪户进行集中养殖,把原有的60多个猪场全部拆除,绿化,美化,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另外,村里原来有一个煤矿,现已关闭多年,但煤矸石、含煤的黑土等资源较丰富,又有地理优势,想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办一个砖厂。如果此两个项目建设成功,则该村不但可以从根本上长久稳定脱贫,而且能大量安排就业,实现共同富裕,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大好事。我们想利用我们的优势,为他们做一些前期调研、可研、咨询、联络、组织等方面的工作,极力促成。但4月份,村支两委忙于换届,5月份基本上是应付检查,6、7月份也不容乐观!我们虽然按要求吃住在村里,有时甚至节假日和晚上都没有休息,但感觉真正能够自主把握用于做实际扶贫工作的时间却是少之又少!但愿我们的扶贫工作能让我们在撤离该村时不要留下“向天再借五百年”的遗憾!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