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瞿国然:农村经济应以农业为本

[ 作者:瞿国然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14 录入:19 ]

摘要:农业是产业之基、民生之本、可持续发展之源。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水平要求农村经济以农业为本。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倘若农村经济不以农业为本,则既会影响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也会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农业是产业之基、民生之本、可持续发展之源

(一)农业是产业之基

农林牧渔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生产部门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速度甚至结构、质量,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农业强则基础强,而目前我国的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农业不仅具有食物供给功能,还具有原料供给、生物能源、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国际竞争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经济潜力,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努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倘若农村经济不以农业为本,则既会影响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也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农业能扩大内需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多样、资源物产丰富,决定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持续的巨额投资,研发生产农资农机、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资农产品物流、拓宽农产品工业用途等具有广阔市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升,这也为农业开辟了广阔市场。广阔的国内农业市场能不断推进农种业、涉农工业、涉农服务业发展,而国内农种业、涉农工业、涉农服务业又能促进农业市场不断发展。若农村经济不以农业为本,则广阔的国内农业市场将被大大缩小,农业市场挖掘将远不充分,农业内需拉动也远不充足。

(三)农业是民生之本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目前我国13.8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5.9亿常住农村居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农业既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也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一动,整个物价都会跟着变动,这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消费水平。因此,农业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的现代化。

(四)农业是可持续发展之源

农业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和环境最相融。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既能保持生物多样性、物种可持续性,促进自然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也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生产生活所需农产品、原料、燃料等,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而,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宜鼓励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立体农业,宜提倡以家庭经营为重要基础、以合作经营为重要组成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而宜减量使用或尽可能不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宜谨慎发展城市资本趋利推动下掠夺式用地的无机化、工业化、规模化农业。

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要求农村经济以农业为本

(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农村经济以农业为本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规划管理、宏观调控的战略需要。农地农用是区分城乡主体功能的根本原则,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关键举措。农村经济以农业为本,既有利于集中有关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有利于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更集中地落实到农村,确保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面貌不断改善;还能避免分散发展工业带来的对农地过度占用等问题,有利于保护农地,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

(二)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要求农村经济以农业为本

土地尤其是农业用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应坚持农地农用原则,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然而,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耕地减少过多过快,且建设用地面积已相当大。也有相当部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些乡镇企业用地,存在不符合规划、不符合用途管制等问题,不少农民或集体经济组织自行用自己的土地办企业。因而,我们不能再盲目扩大、粗放式开发建设用地,而应着力于集约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并复垦不符合规划的集体建设用地;在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中,土地符合规划应是其中的一个前提。倘若农村经济不以农业为本,则会容易侵占更多的农地,导致更多的农地非粮化、非农化,进而导致地力退化或被破坏。这既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不利于城镇集约紧凑发展、二三产业集聚高效发展。

三、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水平要求农村经济以农业为本

(一)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要求农村经济以农业为本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理气候多样,因而农业物种繁多、农产品丰富、农业市场巨大;我国农村人多地少、聚村而居,农业历史悠久,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邻里相助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经验,积淀了深厚的农村传统社会文化,从而具有中国独特的农耕文化与乡里文化;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地理气候不一、资源条件不一,广大农民探索出了多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因而,我们要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好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本身就是对世界农业的重要贡献。

(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水平要求农村经济以农业为本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水平普遍滞后,农民老龄化较突出、兼业化程度高、职业化水平低,农业发展方式较粗放,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结构不够优化,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凸显,农产品加工深度和增值程度较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发展支持体系、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仍不健全;而且国内农业生产成本逐渐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等等。总之,我国农业国际竞争水平并不高。而粮食是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核心产业,是国际上最重要的经济战略资源,是全球的战略产业;你一旦把握了粮食,就把握了自己的命脉。农村经济应以农业为本,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国际竞争水平。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更应自立更生,欲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并让其在粮食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行不通的,饭碗需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三)通过国内农业市场走向世界农业市场

全球化背景下,农业面临的是大市场。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组织化程度越高,就越能占据农业市场竞争优势。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多样、资源物产丰富,也决定了我国农业、涉农二三产业参与国际农业市场竞争具有独特优势。倘若农村经济不以农业为本,就会降低农业的国际竞争水平,不但不能开拓国际农业市场,反而会丢失国内部分农业市场;不但受制于国外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也受制于国外的粮食、原料等供给。农村经济以农业为本,广阔的国内农业市场能促进农业国际竞争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水平又能促进国际农业市场的拓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綦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