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干部不能当“差不多先生”

[ 作者:何咏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31 录入:吴玲香 ]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上个世纪20年代,作家胡适曾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如今,时过境迁,“差不多先生”却并未绝迹。在扶贫工作中,个别党员干部似乎也传承了“差不多先生”的衣钵,填写报表数据“天马行空”、检查核实敷衍了事,阻碍了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7月28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差不多先生”因做人做事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是位“德性人”,其精典台词“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无数人引为榜样。而精准扶贫,强调“精准”是基础,务实工作根本,工作中做事要认真、要会算账、要较真、敢逗硬,这与“差不多先生”格格不入。

然而,在扶贫工作中,个别党员干部似乎也传承了“差不多先生”的衣钵,凡事差不多就好——“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填写报表数据“天马行空”、检查核实敷衍了事,在一些具体工作中,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追求“差不多”,缺乏对实质内容的求真,不仅易将扶贫工作沦入形式,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党员干部不能当“差不多先生”。我们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提倡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工作中必须务实,特别是在扶贫工作中更要贴近群众,客观、公正,有针对性。如果开始“差不多”、过程 “差不多”,那么到最后就会以“差很多”,再多再完善的扶贫政策会因“差不会”而“走形变味”,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党员干部不能当“差不多先生”,要严格执行扶贫政策,按政策办事,关键是干部上心、用心、用情、用力。只有干部上心、用情,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工作开展好。

“差不多先生”党员干部当不得。看似“差不多”,实则有距离,而距离远。扶贫工作,在于精在于实。在基层,干工作主要是落实,特别是扶贫工作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上级的扶贫政策与本地实际、与贫困户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努力实现“精准”,一个不精准就会导致连锁反应,因此,“差不多先生”党员干部当不得。扶贫中对待贫困户要从个体实际、整户情况出发,既有短期规划又着眼长期,既看有无必要又看能否做到,要防止和避免因“差不多”导致扶贫过程中出现“夹生饭”。

不能因“差不多”变“差太多”,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品格、党性、作风的考验,更是对群众贴心服务的体现,因此,扶贫干部要守纪律、严规矩,不能当“差不多先生”。

(作者单位:合江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