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对症帮扶方能药到“贫”除

[ 作者:宋清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30 录入:吴玲香 ]

9月26日,贵州省铜仁市发布精准扶贫指数报告。从现场国务院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处获悉,离2020年脱贫目标只剩两年多,政府需帮助最后4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这些人口贫困程度最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脱贫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为按时完成任务,中央政府将加大对地方政府扶贫工作的扶持和督促力度。(中国网 9月26日)

好吃的、容易的都已经吃完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今的脱贫攻坚,正是这种情形。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国家巨大财力、物力、人力投入下,亿万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安康幸福的生活,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成绩背后,也应当看到,截止2016年底,我国还有4300多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这些剩下的贫困人口,由于居住地资源禀赋不好、地理位置偏僻、产业单一等多方面原因,脱贫极其不易。

推进脱贫攻坚,各级党委政府付出了巨大心血,做了大量工作,成效十分明显。成绩背后,也应当看到,在对症下药、精准帮扶上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对口帮扶单位仍然在延续拎着米面油、拿着慰问金的帮扶方式,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激起了临界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不平衡心理;在发展产业上,一些帮扶单位措施针对性不强,通过发小鸡、猪仔、小羊方式进行,贫困户不会养、不愿养,最后是好心没成效;一些帮扶单位在乡村投入了大额产业发展基金,然而贫困户对致富没信心、没门路,导致帮扶基金躺在账上睡大觉;还有一些村组干部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缺乏“绣花”功夫,致使村民对中央的好政策不知道、不理解,对脱贫攻坚支持配合度差、感恩意识淡薄。

脱贫攻坚时不我待。要在两年多时间啃掉贫困硬骨头,还得毫不松懈、全力以赴,在“对症”二字上下大功夫。一方面,地方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要精准研判,统领好大局。另一方面,乡镇党委政府要协调好帮扶力量,增强帮扶举措的针对性,形成1+1>2的效果。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要坚决避免大水漫灌式扶贫,要坚决避免帮扶单位各自为阵和帮扶举措隔靴挠痒。对于有条件发展产业的,要手把手教会贫困户做什么、怎么做,解决好资金和销路问题;对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在居住地难以脱贫的,要实行整体搬迁,解决好持续发展问题;对于年老多病、孤寡残障,靠自身脱贫无望的,要通过纳入低保和救助,解决好基本生活和看病就医问题。

俗话说,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如果戴着贫困帽子“等靠要”,这种贫困户将永远难以真正脱贫。任何帮扶都是有期限的,任何帮扶措施都不是永无止境的。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在政策支持的同时,归根结底还得加强宣传引导和感恩教育,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只要自己想脱贫,在国家大好政策支持下,就没有脱不了的贫。

(作者地址:四川省江油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