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提出要改进调查研究。记者采访发现,当前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更勤了,调研现场张贴悬挂标语横幅、铺设红地毯等现象已很少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个别地方,一些调研出现形式主义苗头,且日益成为基层新负担,人们画像:就像葫芦掉到井里,好像深入了,其实还是浮在表面。(新华网 12月5日)
基层调研,本应是了解情况和着力发现问题、帮助破解难题的过程,但在部分地方的实际操作中,俨然已成了“假深入”的作秀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时报》曾经刊文提出,调查研究工作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这就是说调查研究一定要扑下身子,真正寻找问题,然后拍板决策。而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道听途说、作风飘浮,让下基层调研成了“秀基层”,一阵风来,一溜烟去,看似热热闹闹,但是却效果甚微。更不要做表面文章,只重形式,不重效果,不解决实际问题,只听好的,不听差的,对真实情况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种失去真实性的调研,势必造成错误的判断。
调研出现形式主义苗头,且日益成为基层新负担。从报道中我们看到一些地区成为“被调研明星乡”,一年500多批次领导来调研,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拨领导前来调研。有的地区最多的一天可接待五拨、6位厅级领导来调研。有的地区几拨调研题目几乎一模一样,出现调研“撞车”。上级领导来调研了解基层情况,推动工作开展,这对基层原本是好事,然而,在个别地方,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正日益演变为基层干部群众的一大负担。
这些求教变指导,仿若“钦差大臣”式调研;人到心不到,“蜻蜓点水”式调研;不愿雪中送炭、只想锦上添花,“嫌贫爱富”式调研。其不良影响不仅仅在于形式主义本身,更严重的在于这种调研还直接或间接影响调研后的科学决策,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地方发展,有的甚至影响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少数地方领导干部把下基层调研,只当做决策前的一个走过场程序。
这些形式主义苗头,产生了新的形式主义恶果,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必须不折不扣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真正把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形成“接地气、听实话、有实效”的调研新风。应注意调查研究应以群众为师,要善于跳出“包围圈”,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撤掉“过滤网”,听到的是原汁原味的乡土话,脱去了“外包装”,看到的是不加粉饰的现场,移开了“摄像头”,感知的是群众的真实情绪。应与群众做朋友,只有置身这样的情境中,真话才能听得到,问题才能把的准,招数才能谋的实。
(作者址地:四川省绵阳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