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用文化扶起“脱贫大志”

[ 作者:田小典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12 录入:吴玲香 ]

“从去年开始,我们每天都会收到赠阅的《新华每日电讯》,今年还增加了《半月谈》。平时我们也会组织一些党员和村民座谈交流。包括学习党的文件,学习十九大的精神。这些权威、主流的报刊对我们的帮助很大”。(1月10日 新华每日电讯)

所谓文化扶贫,是指从文化和精神层面帮助贫困群众,从而提高个人素质,尽快摆脱贫困。文化扶贫与产业扶贫、旅游扶贫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让贫困群众摆脱贫穷状态。而文化扶贫却又区别于物质层面的扶贫,其目的是为了真正扶起“脱贫大志”。

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在在很多人眼里,扶贫主要是从经济层面上进行扶助,而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和文化扶助。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思想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人,是很难真正树立脱贫大志的,思想上的落后,便注定了经济层面和物质层面的落后,又何谈扶贫成效呢?

很多地方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后,非常注重从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进行扶助。诸如,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山塘镇西尾村,村委会的报刊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南方日报》和《半月谈》等报纸杂志,不时有村民进来翻阅。只有多学习,多了解外面的世界,知晓国家的大政方针,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才能够树立起“脱贫大志”。

有些地方的扶贫干部总是抱怨:现在的扶贫工作不好开展,就在于一些贫困群众,“好手好脚”,国家给政策,政府给资金,给项目,给工作,然而,部分贫困群众却根本视而不见,等着政府在来救助,坐等上门,等着现在当低保户,以后当五保户。实际上,这样的抱怨不无道理,其根源就在于这些贫困群众视野太狭窄,没有文化,缺乏“脱贫大志”。

要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大志,还需要各地扶贫干部积极行动起来,从文化扶贫入手,让贫困群众多学习,及时了解国家的大事,以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学习中感受到差距,在讨论中明晰发展思路。以此,才能够激活致富愿望,避免出现“等靠要”思想。拥有“脱贫大志”后,方能够真正摆脱贫困面貌。

(作者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