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赵迎芳:文化扶贫激发脱贫致富动力

[ 作者:赵迎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08 录入:王惠敏 ]

文化扶贫可以以文化人、以文启智。要提高文化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和系统性,最重要的是紧紧抓住扶志、扶心、扶智和扶力四大工程。

着力扶志

扶贫先扶志是文化扶贫题中应有之义,而要扶志就应从思想扶贫与道德扶贫两方面寻求突破。

物质扶贫管一时,思想扶贫管一世。一些人之所以陷于贫困,除了因病、因灾、失能等客观原因之外,主观上存在较为严重的“等靠要”、听天由命、得过且过等消极无为思想。为此,我们要促使他们树立人穷志不穷、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自主、自强意识。进而,激发文化扶贫“内生主体”和“外来主体”的双重活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良性机制。同时,我们要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激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状态的决心和志气。

如果说扶志是扶贫的核心,是扶贫工作的精神之“钙”的话,那么,道德扶贫则是扶志、立志的关键。要在贫困人群中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道德扶贫:发扬互帮互助的良好道德风尚;以深入持久的文化志愿服务推动扶贫脱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第一书记”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其文化扶贫的道德责任感,把文化扶贫纳入相应的政绩考核指标之中,借以阻断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

关注扶心

一直以来,我国文化扶贫的工作重心更多放在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对贫困人口的精神世界缺乏足够的关注。特别是在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家庭婚姻观念的变迁,农村离婚率居高不下,农村空巢现象较多,一些留守人口存在孤独、抑郁、无助等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生活呈现“荒漠化”趋势。

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完善社会关爱体系,增强对贫困群体心理健康的关注,化解贫困人员对脱贫能力的担忧。推进发展面向贫困人群的扶心工程,建立科学化、立体式、多层次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矫治体系,设立心理实验室和心理门诊、心理辅导站,在贫困地区建立心理热线、心理科教网站、网络心理咨询谈话视频系统,对贫困人员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

重视扶智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只有提高贫困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通过知识与技术的传授,提高其生存技能,才能从根本上脱贫。

积极促进教育扶贫。优化教育扶贫,就须立足于脱贫攻坚的角度,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把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特别是义务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优先考虑、科学谋划。

大力发展科技扶贫。首先,要在贫困人群和地区广泛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其次,要依托科技项目拓宽扶贫渠道,优先支持贫困村承担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高贫困村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再次,创新科技服务扶贫的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到贫困村挂职,帮助贫困户、贫困村创办科技型文化企业。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扶贫。当前,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高效便捷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公共文化精准扶贫,改“供给导向”为“需求导向”,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尝试实行“以需定供、按需配送”的文化扶贫供给模式。

致力扶力

扶贫先扶志是文化扶贫题中应有之义,而要扶志就应从思想扶贫与道德扶贫两方面寻求突破。

物质扶贫管一时,思想扶贫管一世。一些人之所以陷于贫困,除了因病、因灾、失能等客观原因之外,主观上存在较为严重的“等靠要”、听天由命、得过且过等消极无为思想。为此,我们要促使他们树立人穷志不穷、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自主、自强意识。进而,激发文化扶贫“内生主体”和“外来主体”的双重活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良性机制。同时,我们要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激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状态的决心和志气。

如果说扶志是扶贫的核心,是扶贫工作的精神之“钙”的话,那么,道德扶贫则是扶志、立志的关键。要在贫困人群中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道德扶贫:发扬互帮互助的良好道德风尚;以深入持久的文化志愿服务推动扶贫脱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第一书记”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其文化扶贫的道德责任感,把文化扶贫纳入相应的政绩考核指标之中,借以阻断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27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