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激发贫困群众致富内力在于创新扶贫方式

[ 作者:涛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04 录入:吴玲香 ]

当前,我国的扶贫工作主要以党委政府主导、扶贫干部帮扶为主,一些贫困户最关心的问题是“政府能给我多少钱”,而不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脱贫”,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明显不足。(06-03 凤凰新闻)

如何调动贫困群众的致富内力,不仅是基层干部的苦恼,更是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并针对等靠要的思想开出了精准的药方,只要我们在扶贫实践中认真践行,创新扶贫方式,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脱贫攻坚需走出扶贫的误区。虽然帮扶干部对个别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深为头痛,但始终未能走出送钱送物帮扶的误区,如一些帮扶干部为了突出帮扶力度,在加大送钱送物时,利用一定的资源和危旧房改造政策,将所联系的贫困户的房屋修辑一新,并对周边院坝、户道进行了硬化,在贫困群众中引起了攀比,他们认为扶贫是干部的事,政府的事。帮扶工作既要从帮扶方法上找原因,才能在精准施策中提升扶贫成效。

 扶贫要从思想入手。其实,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河北等地在贯彻党的扶贫政策中,创新了“五微”帮扶方式,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做好深入致的思想工作,通过培训提升致富技能,以典型示范带动增强致富内力,让贫困群众在比学赶帮超中形成了竞争之势。因而帮扶干部要因户而异地采取帮扶措施,针对需求开展帮扶,才能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交真心换真情,共同探讨致富之策中增强相互支持的力量,找到致富的钥匙。

扶贫要在助力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道出了脱贫攻坚的关键。因为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得到逐步改善后,在培育致富产业中,贫困群众表现对发展新兴支柱产业缺乏信心,怕担风险;没有技术瞻前顾后。因而在增强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中,既要靠典型示范引领,以基地+农户或大户辐射的方式,解决怕的思想;又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种养殖技能,并以农业服务的专业技术队伍,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群众不会的问题,才能提升农村土专家和群众的种植技能。

扶贫要浓厚文化氛围。在加大扶贫政策宣传的同时,要借助文化、科技等“四下乡”活动和乡土人才,把扶贫政策与扶贫中正反面的先进典型,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于舞台,把贫困文化及相对应的认知观念、行为习惯揭露出来,让村民在集体活动中认识并反思贫困文化,进而逐步形成否定和摆脱贫困文化的意识和行为,从而浓厚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激发贫困群众始终与党同心、与干部同力的信心,才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作者单位:盐亭县审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