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马牧青:从法国立法“鸡啼声及牛粪味列为感官遗产”谈起

[ 作者:马牧青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1-26 录入:易永喆 ]

当下,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风头正旺,其实大多城里人原本就是奔着农村的乡土气息去的。乡村有乡风、乡貌、乡景、乡味,还有乡村的主人、乡村文化活的载体——乡人以及乡情、乡俗、乡音、乡礼等。老年人聊解的是乡愁,中年人需要乡慰,年轻人需要乡创,孩子们需要乡知和乡趣。 

 一 乡村休闲产品在于城乡差异化

对于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这一完整且冗长的概念,我更愿意用“乡村休闲”简而代之。“乡村休闲”比“乡村旅游”更能准确地表达这种存在形态,并更接近于“乡村旅居”的概念。

旅游具有时空感和相对性,归根结底是差异化。之所以提及“时空感”这个颇似国土空间规划的“时空分布”的概念,是因为旅游市场面对的消费人群只有两类:一类是现代人,一类是城里人,终归是一群现代的城里人。这就是旅游市场和产品定位必须予以考量的时空二维差异化原理。

乡村旅游本质上是乡村休闲,同样具有时空二维性差异。如果说,旅游离不开核心观光吸引物,那么,乡村休闲原则上只需要良好的环境即可,因为城乡之间环境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差异化,但不利的是,区域内的乡村环境大同小异,乡村之间的资源基本是雷同的。

从时间维度考虑,现代人喜欢的东西,要么是古老的,要么是超现代的。原始农耕、传统农耕、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在这个时代发展链条中,对于乡村休闲,最古老的原始农耕文化更具神秘性,现代农业乃至未来农业则更具魅惑性,因为时间差愈大,与现实的反差越大。

从空间维度考虑,城里人喜欢看的,可以是城里没有的乡村田园风光;也可以走出日常生活所在地,去异域,去他乡,越远越好。因为越远地域差异化越大。正如那句旅游人耳熟能详、听起来非常拗口且谐趣的话,“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但无论如何不会是现代日常环境下司空见惯的景物。

 二 乡村休闲资源在于乡下有什么

对于乡村,在空间维度上,与城市最大的不同,在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

传统意义上的乡村风景宜人、空气清新、形神有序、节奏舒缓,有我们久违的乡音、乡俗、乡情、乡礼和乡味,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以及恒久的价值和传统。乡下人过着安适稳定、恬淡自足、和谐相处、平实素朴的日子,一如《桃花源记》的世界。乡村生活的这种闲适性,正是当下乡村休闲和旅居者所追求的,具有无穷的魔力,已经成为中国未来最稀缺的休闲旅居资源。

在时间维度上,如果说世界上最美、最具有历史与文化内涵的城市在欧洲,那么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善、最成熟的乡村一定在中国。

继2019年6月第5批公布后,国家级传统村落总数已达到6819个,这些传统村落或多或少地保存着古道、古驿、古祠、古庙、古桥、古渡、古井、古树等元素,有历史、有家族、有传统文化、有独特的生活方式。由于大多处于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因此这些古村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而在城市,由于时代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古老的街巷已所剩无几。

乡村资源是全方位的,还可以从自然原生态和人文原生态两方面来分类。自然原生态包括:山水形胜、植被覆盖率、空气和PM2.5、气候、负氧离子含量、噪音指数、水质、土壤矿物质、有机农产品食材、原生中草药材,等等。人文原生态或可概括为“六风”,即:田园风光、乡村风貌、民间风物、乡土风俗、民族风情和传统风味。

因为所有物化的东西都离不开原住居民,乡村生存、生态、生活、生产和生命遗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润了原住居民活动的履迹。乡村正因为有原住居民的存在,才有故事、有亲情、有交流。反之,如果没有原住民的参与,就只剩下一个冷寂寥寥、萧杀萋萋的废村和荒野。

还因为乡村休闲追逐的是和谐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慢生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的完美融合和再现,才是一个完整的乡村。

我们还可以用“三老”资源来表述乡村休闲的环境条件,即: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老天爷赐予的自然环境和老百姓笃守的传统习俗。尤其是后者,传统习俗最接地气、最含信息、最接近生活本质和底色,蕴蓄着满满的原态生活、人间烟火和市井风情。

乡村,有田园风光,有人文遗迹,有民族习俗,有风味小吃,有瑶家客栈,有主题民宿。这些欧洲人徜徉于田间地头,踟蹰于瑶寨村落,沉浸于民族风情,感知的就是紫鹊界的古朴纯真、恬淡静谧、原汁原味、知足简单,这就是城里人乃至外国人趋之若鹜的动因。

 三 乡村休闲市场在于城里缺什么

乡村是美好的,令人愉悦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城市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城市资源渐渐稀缺,城市空间趋于狭窄,城市环境越发恶化:污浊的空气;污染的水质;刺耳的噪音;拥堵的交通;紧张的工作;彻夜不灭的灯火;对门不相识的人情冷暖……

根据过往国外发达国家旅游发展规律,在后工业革命时代,必然引发乡村革命。乡村旅居源于工业革命,却依赖于生态革命。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城市失去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环境;信息革命更是在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造成世界性城市文化雷同化的负面影响。

正是由于人们意识到环境的恶化会使人类失去栖息地,人们才迫切需要一个缓解压力、释放身心的生活空间,以致于乡村成为都市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乡村旅居受到城里人青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归园田居》中著名诗句。生活在1600年前的陶渊明,却对后工业革命时代城里人的乡村情怀、乡愁情结及最向往的乡村旅居生活方式,作了最真切的诠释和最贴切的注解。

自从有了陶渊明,人人心中便有了一个桃花源。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文人骚客,地主豪强,古今如此,中外如此。

颐和园的耕织图,曾是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相当于皇家的乡村旅居。在这座皇家园林里,有山有水,有村有田,有耕有织,延赏斋、织染局、蚕神庙点缀其间,另有水村居及水乡田园。对于皇帝老儿,与其说身居庙堂、心怀天下;倒不如说是久居深宫,也怀有一颗渴望归园田居的凡心。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章节叫《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来自哪里?就是宁国府的乡下庄园,据说宁国府在乡村共有十七个庄园。

大观园中景致众多,其中一处叫稻香村,跟大观园其他建筑的富丽华贵不同,此处的田园农舍,一派郊野气色。书中这样写道:“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此番光景,曾引得贾政有“归农之意”。

早在上个世纪初1919年,英国人霍华德就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旨在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在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方面,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1944年,在“田园城市”理论基础上,大伦敦规划确定了空间模式为“中心城—绿化隔离带—卫星城”的结构,以通过鼓励人口的迁移、扩散来缓解内城拥塞的压力。这些卫星城市和新城远离伦敦,城市功能完善,规模较大,形成了区域发展的新的反磁力中心。后来,美国在霍华德理论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出现了“田园城市和区域规划运动”。

在中国,在军阀盛世才治理下的新疆,伊犁有两个城市,一个是六星街,另一个是特克斯八卦城,大概率受到了当时“田园城市风”的影响。

 四 乡村休闲形态在于旅居生活化

我们再回到本文开篇所提到的欧联社的报道吧。报道说“这项新法要求地方政府定义其乡村遗产,包括感官特色、牛铃声、牛粪味、蚱蜢叫声和拖拉机清晨运作的声音,现在都被视为法国的自然遗产,写入其环境法规”。这种味道也许不好闻,但确确实实有一种乡愁的味道;这种声音尽管过于喧闹,但确确实实是一种天籁之音。

欧洲人在为乡村资源立法,明面上是为了保护乡土遗产资源,实质上还是为了吸引城里人,并以此维护乡村休闲和旅居市场。谁说这不是城市对于乡村的反哺?谁说这不是乡村振兴的一种路径?毕竟乡村振兴需要城里人的参与,毕竟城里人下乡可以带来消费。

欧美的乡村发展已经证明,其庄园就是高端人士度假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的投资强度与产出效率,那是城市的责任,劳动力应在城里从事高附加值的工作。至于乡村,那是养心、养生、养老的地方。

今天,在我们当下的中国,对于都市人来说,乡村休闲乃至旅居也已经成为一种纯粹的闲居生活,而非身居闹市填满欲望、熙熙攘攘的工商业活动。今后乡村的发展定位首先是未来生活社区,然后才是生态、绿色、低碳性质的产业区,其着重点在生存质量之外,还要关注生态和生活质量,更要关注全社会的生命质量。

乡村休闲和旅居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一种旅游方式。其本质在于给都市人提供一种不同于城市环境的生活体验和感知,是入世与出世之间的一种空间转换模式,也是工作与休闲之间的一种时间缓冲节奏,目的是满足他们的“世外桃源”情结,消释他们的“乡愁”心结。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大趋势,乡村休闲和旅居可以将居住、生产和旅游融为一体,提高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达到生活和工作无间相融的至高生命状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旅思马记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