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资金互助合作社以每个每年1000元的低价租给我几个塑料大棚种草莓,仅用两年时间我就收入几万元脱贫致富了!我们村像有好几户都在合作社的帮扶下实现了脱贫。”春节前夕,凤阳县大庙镇东陵村村民吴守芬看着大棚里开花的草莓,高兴得合不拢嘴。
吴守芬种草莓脱贫是凤阳县扶贫工作方式转变的一个缩影。
凤阳县全力做好社会扶贫、医疗保障、教育资助等救济式扶贫的同时,充分利用好社会各方力量,整合政府资源,组织县直单位重点帮扶贫困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扶贫责任,确定56个县直单位帮扶21个贫困村,确保每个贫困村有2—3个单位定点帮扶;组建了21个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选派1310名干部分别与贫困村结对,其中保存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分别与315个贫困户建立了结对关系。
为了培养贫困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身造血能力,通过加强自我剖析、技术培训、产业培育等参与式精准扶贫,让贫困群众走上“我参与、我富裕”的“自主脱贫路”,保证扶贫对象增收的可持续性。
实施产业扶贫。凤阳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紧盯油茶、接骨木、蓝莓、葡萄等特色种植和肉鸡、肉羊、肉牛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坚持一村一品、抱团式发展,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引导农户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的流转合理利用,不断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成立以贫困户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带动脱贫,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已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5个,新培育家庭农场79个。2015年7月,凤阳县残联、县扶贫办牵线搭桥,依托大庙镇东陵村新农村建设资金互助合作社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合作社+残疾人”模式的扶贫基地,将残疾人就业脱贫与创建扶贫基地相结合,解决残疾人就业、从业。目前,该基地有社员310名,入社残疾人43名,就业残疾人26名,让他们走上自力更生、发家致富的道路。
推进金融扶贫。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方案,对具有劳动能力和创业热情的预脱贫户开展评级、授信、发放贷款,为贫困户创业增收提供资金支持;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探索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产品,开发应用道德信贷、“信贷+担保”、“信贷+保险”和“三权”抵押担保贷款新模式。2015年,该县安排了80万元对预脱贫户进行贷款贴息,起到了促进贫困户脱贫造血功能的良好作用。
开展资产脱贫。针对有一定土地资源且地理位置较好的贫困村,引导其将村集体物业出租,发展物业型经济。刘府镇刘府村将原洪武公司的报废汽车拆解场地改建成商住一体化园区,对外出租厂房,场地租赁费为20万元。通过加强存货资产评估,盘活固定资产,增强流动性,引导贫困村学习府城镇大王府村经验做法,将集体闲置资产通过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拍租,实现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组织利用好21个贫困村集体公共场所,建设年发电量约为3.3万度的光伏发电站,按照1元/度的入网电价计算,每年可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3万余元,帮助贫困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加快贫困村脱贫步伐。
加强抱团脱贫。针对地处偏僻、资源不足、单独脱贫能力娇弱的贫困村,引导加强抱团合作,通过整合资源,握指成拳,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脱贫。官塘镇淮安村和凤龙社区联合成立了农机合作组,整合两村63台大型农业机械,农忙时由合作社统一调度作业,大大增加了两村集体收入。
凤阳县扶贫办负责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参与式扶贫不仅让贫困群众有了一技之长和创业支持,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丢掉了原来的“等、靠、要”思想,迈上靠自己双手摘掉“贫穷帽”的幸福路。
该县创新开展的贫苦户参与式精准扶贫,形成了“人人关心贫困、人人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构筑了“大扶贫”格局,目前已落实预脱贫2184户、4233人,全力冲刺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
作者地址:凤阳县委宣传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