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领导干部要敢于说“我错了”

[ 作者:周文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8 录入:16 ]

“井下职工确实有欠薪的,没有理由隐瞒,当时报告上来的信息不准确。”昨日下午,黑龙江省长陆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发现错了就要及时纠正”。目前省政府正在积极帮助龙煤集团筹措资金,近期就会把井下员工欠薪补上,并努力解决井上职工欠薪问题。(新京报,3月14日)

先表示“龙煤井下职工不欠薪”,而后又表示“龙煤井下职工确实存在欠薪”,这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显然必有一句是假话。面对问题,身为省长的陆昊没有隐瞒和狡辩,而是勇敢地承认错误,积极地纠正错误,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知错必改、有错必纠的态度正是我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受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饿了七天。一天,颜回讨回来一些米,饭煮好后,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里的米饭吃,假装没有看见。当颜回请他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我刚刚梦到先父,想先供奉先父,再用饭。”颜回忙说:“千万不可。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丢掉又不好,我就抓来吃了。如要供奉先父,就再重煮一些吧!”孔子叹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信的时候;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依靠的时候。”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做人如此,为官亦然。由于知识结构、实践经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作用,领导干部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认知误差,导致这样或那样的决策失误。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争功诿过、文过饰非,一错再错、死不认错。

毋庸讳言,确实有些干部或集体,在出现疏漏甚至重大错误时,由于担心丢了面子、失去威信或者承担责任,不敢承认错误,拼命的掩饰错误,甚至把官方媒体当做“借力打力”、消除影响的工具,结果不仅没有保住面子,反而连“里子”也失去,由此出现一幕幕“辟谣”变“官窑”,“借力打力自打耳光”的闹剧。

掩耳盗铃瞒不了别人,只能瞒自己;讳疾忌医骗不了别人,只能骗自己。作为领导干部,手握权力、肩扛责任,关乎社会发展、关乎民生福祉,如果把自己的面子和利益看得比党和人民利益更重,知错不改、有错不纠,必然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只有知错改错,才能砥砺前行。因此,面对错误和疏漏,领导干部不妨勇敢的说一声“我错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