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以敬畏之心守卫舌尖安全

[ 作者:周文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8 录入:7 ]

昨天是第34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报告显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信息公开程度普遍较低,尤其体现在动态信息的更新上。新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低,食品消费者的权益就会受到侵害。(央广网,316日)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今天的网友们也喜欢以“吃货”自居。朋友圈曾经流传着一个笑话: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吃”文化。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吃,混得好叫吃得开;收入太少叫吃不饱,拿佣金叫“吃回扣”;花积蓄叫吃老本,靠父母叫啃老;受人伤害叫吃亏,吃了闷亏叫吃瘪······

既然是“吃”,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北京大学研究发现,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透明度不容乐观,而且从中央到地方到省再到省会城市呈递减的趋势,行政层级越低,越不透明。在中央、省级和省会城市59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中,只有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六个省级食药监局超过60分,而29个省会城市的食药监局全都不及格。

当然,并不是说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透明度的高低与当地食品安全存在一定关系;然而,现在的食品不那么令人放心确实不争的事实。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氨,瘦肉精、添加剂、转基因大米,乃至速成鸡、塑化剂,毒胶囊、激素牛奶、结石奶粉,无不让人谈之色变。在“我们把生化武器做成美食”的调侃背后,究竟蕴藏着多少无奈和心酸?而在“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的慨叹背后,到底蕴藏着几多愤慨和忧虑?

要杜绝“餐桌上的污染”,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尤其是餐饮业者心存敬畏、共同努力。

社会化大生产时代,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今天,你给生猪喂了瘦肉精,明天就有可能买到掺了三聚氰胺的牛奶;你可以不让自己和家人吃被污染的饭食,却不能阻止别人向你提供没有严格消毒的餐具;你无视炸鸡用的苏丹红,就别怪别人在炒菜时放了地沟油。

食品安全问题是经济问题,但归根到底是道德问题。如果只顾个人利益、短期利益,无视社会责任和法纪法规,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生产环节中违规使用和添加有害物质,不按工艺要求操作,不按质量标准生产,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经营过程中拖把用锅洗、剩饭重上桌、餐具不消毒、死鱼充活鱼;监管过程中“九龙治水、各管一段”,那么这桌饭就始终不能让人放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