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是制约农村群众提升生活质量的“最短板”。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村改厕,改变了农村的卫生观念,更改出了农民的新生活———
本报讯(记者 鹿振林)日前,记者来到农高区寨里镇薛家埠村。在村民李西海家,专门设有一间屋子做洗手间。推开门一看,干净整洁,还有一个冲水马桶。“现在我家厕所和城里人用的卫生间一样干净,而且粪便经过处理还能当肥料用。”李西海喜滋滋地介绍。
李西海家过去是老式的茅厕,在农村俗称“栏”。使用老式厕所,不但占地面积大,而且卫生条件不好。有这么一句顺口溜“一个土坑两块砖,蚊蝇成群臭熏天”,说的就是农村的茅厕。
近几年,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大力实施,薛家埠村的村容村貌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村里高标准建设了文体广场,村里道路全部硬化,粉刷了墙面。村庄四周阡陌青青,一派田园风光。但农厕,一直是制约农村群众提升生活质量的“最短板”。
从去年开始,一场“厕所革命”在我市农村悄然兴起。根据省里提出的农厕改造要求,我市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推进力度,目前全市累计改造户厕3400户,改厕进度走到了全省前列。
李西海正是这场变革的受益者。他家里采用的是“三格式”厕所,主要由便池蹲位、连通管和分成3个相互连通格室的密封粪池组成。其中第1格主要起截留粪渣污水、发酵和沉淀虫卵作用;第2格是全密闭空间,起无氧灭菌的作用,能够使全部的细菌、虫害死亡;第3格内有沙子、石子、活性炭,起贮存净化发酵后粪液作用。市村镇办的同志介绍:“改厕后平时不需维护,每隔3年抽一次沼渣,便于维护,成本很低。”
据了解,薛家埠村作为全市农村改厕的一个试点村,全村325户,目前已有143户完成了改厕,计划上半年完成全部改厕任务。在费用方面,改厕由各级财政列支,薛家埠村的村民在改厕时出工出力,不用花钱。“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小小厕所的改善,事关一个个农村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全市共有8.7万农户需要进行厕改,计划两年完成。市住建局的副调研员张国辉说:“如今,改厕改变了农村的卫生观念,更改出了农民的新生活,也树立了文明新风。”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莱芜日报 2016年05月05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