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一直是近年来的火热话题,随着国家把乡村旅游提上了2016年的“一号文件”,各地都在努力尝试去将乡村和旅游进行有机结合,但是这件事并不能盲目去做,我们需要在如今的大时代背景下抓住消费需求、利用通信便捷性去塑造文艺创新,让乡村旅游充满活力与魅力。今天筑梦芳爷为伙伴们总结了以下乡村旅游要遵循的核心理念,让乡村旅游开发更有条理层次。
去城市化,恢复“真农村”
关键词:本真,朴实,历史,农园特色,笑容,温暖,清新。
中国乡村曾经是追求城市化,存在“去农”倾向,产品开发同质化,失去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乡村自然人文特色。
以往由政府投资并主办的经营模式在乡村旅游起步上意义重大,但此模式很难做到良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的品牌匮乏,中国乡村容易两极分化,不是贫困、贫瘠和艰苦,就是洋楼、汽车和土豪,均离悠闲惬意的田园风相差甚远。
政府机构政策体系不完善,非政府机构发展不成熟。借鉴英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中国应在保持农业主体地位不变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乡村旅游更快、更好地发展。
体验式乡村旅游的环境优化+文创
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城市生活压力,享受乡村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风,因此有必要给游客提供一个真实的乡村旅游体验。美丽的风景。
1、构建优美绿色环保的自然环境
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乡村旅游休闲体验来说不可或缺,游客看到的是农舍、篱笆、成群的牛羊和小河塘等自然风光,而不是钢筋水泥铸成的高楼大厦。中国与城市相距较远的边远乡村多具备优美且独特的自然环境,使游人印象深刻,如西藏之旅被称为灵魂净化之旅,跟西藏保留完好的颇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有很大关系。只要自然环境优美,偏远的乡村亦有巨大的乡村旅游发展潜力
2、增加游客真实的农业生产体验
乡村旅游点可采用羊、牛和马等畜拉车的交通方式。提供工具,允许游客去指定的林地、菜地、田地或鱼塘中种植、养殖或获取食材。允许游客向农民租地,农民收取租金,游客种植或养殖,假日里游客携带亲友到乡下“自家地里”翻土耕种、锄草捉虫和施肥浇水,还有如禾田插秧、草原放牧和牛棚挤奶等活动,让游客置身于草地、果园和成群的牛羊中,体验到当地真实的乡村农业生产生活。
3、开发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体验主题
中国以往乡村旅游多是农家乐中的吃饭、棋牌和垂钓等,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开发并创新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体验主题。娱乐活动以当地传统的民间杂耍等为主,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如民俗风情体验、野外生存体验和动物亲近体验游等,强化游客的乡村旅游体验。
提高乡村的农民经济及长远利益
农创产品,伴手礼,要传统并有文化领域特色。
乡村旅游产品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含量,应充分利用,而不应充斥着仿效或同质化严重的劣等品。除自然资源外,乡村旅游最能吸引游客的就是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产品应挖掘乡村文化的丰富内涵,根据自身特色制造特有的产品。加强乡村旅游产品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积极开发旅游产品组合,同时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宣传推广乡村旅游产品。
增加文旅项目,设计修旧如旧,复古情怀依旧
民宿,咖啡馆,茶吧,温泉生态园区等。
案例一:里山十帖
获得了2014年日本的优良设计大奖(2014GoodDesignAward,G-Mark)。
不只如此,这个老建筑改建的设计竟然拯救了一个没落的乡村。
里山原来是个已经有150年历史的老温泉旅馆,由于年经失修,处于废业的状态,当地的某位好心的农家将这个老旅馆介绍给了日本的旅游杂志“自游人”。
2012年自游人委托设计师ToruIwasa将这栋老旅馆修复并重生为有著历史风味与自然生态的现代化温泉旅馆。
然而与其说〝里山十帖〞是个成功的建筑计画,不如说透过这个老温泉旅馆的设计复旧,不但振兴了当地的旅游经济,更由于宣扬有机食材的关系,把当地优质的生态环境连带也宣扬出去,连动了当地的有机农业。
此外,更透过脸书等自媒体的宣传,带动当地一些面临严重衰退的夏布产业,开始有了重生的契机。
案例二:荻浦村牛栏咖啡、猪栏茶吧
“牛栏咖啡”和“猪栏茶吧”一改传统农家乐式的做法,将文艺、小清新、小资这些属于城里人的追求带入乡村,从而形成特有的“乡土文艺范”,非常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特别适合“下乡”的城里人,质朴却不失个性。它们让参观者在乡村游览的同时又能够驻足停留,在感受到“独特”与“新奇”的同时也体会到改造者的初衷。
案例三:台湾:掌生谷粒
一个看起来是、摸起来是、吃起来是农产品的掌生谷粒,偏偏卖的就不是农产品而已!「掌生谷粒」创立于2006年,透过平凡平实平常的白米,成为一个贩卖「台湾生活风格」的品牌。
「掌生谷粒」的创立,缘起于长年收到东部家人们寄送来刚收成的新米,尝得到土地的馨香和丰厚人情,两人决定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台湾依旧美好的人事物的衷心感动。一个小小的品牌播下种子。
事实证明,掌生谷粒品牌在传统产业中加入创意,并以创意为核心,实现文化再生、创造品牌的品牌经营模式,不仅迎合了精致消费、文化消费、象征消费时代,更使其成为了产业创新的先驱者。综合其胜出要素,包含:
品牌形象鲜明:诉求简单,产品定位、设计包装、销售策略都以一致方向实践。
故事行销:策划展览、体验工作坊和出版相关视觉文字书籍强化品牌沟通深度。
开发高价值市场:融合特殊时令和送礼文化开拓产品可能性,周边相关文创商品屡获国际大奖肯定,加持增值。企业专案合作与大量定制化服务则创造规模经济。
乡村旅游+互联网
互联网+乡村,在中国已不再是一个萌芽阶段的命题,互联网+社区营造、互联网+公共生活、互联网+乡村政务……都有可能刷新中国乡村的梦想。
无论是梁漱溟、晏阳初还是费孝通,这些在乡建中至今用学术实践乃至精神力量引领乡村发展的前辈,一定不曾想过还会有“移动互联网”这样一个时代。
案例:铜关村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铜关村
待你正式住进这个寨子,你又会发现与诗情画意文艺风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古老的侗寨与移动互联网的“奇妙反应”
生态博物馆可以实现公众号预定入住,微信预约客房服务、微信开门、一键退房等智慧酒店服务。你还可以享受到移动语音导游,所到之处可以深入了解侗族的文化与传说。当然,你也可以在公众号选择去村民家里住,跟村里人同吃同住,学侗歌,吃野味。
侗歌歌队带头人吴定芝自己组建了一个“大寨侗歌队”的微信群,用于召集歌队参加排练、演出、队员日常交流。
这里还有中国第一个认证的村级公众服务号“为村贵州黎平铜关村”,村寨通知下发、投票调查、活动召集、公共事务意见交流、文化活动分享、特产推荐等等工作,均可通过公众号展开。
用于本村社交的“铜关微信群”平时也聊得火热,群里的交流内容也从一开始的打招呼逐步发展相互帮忙处理家族或村中事物、博物馆招工信息,村民展示自家绣品、农产品的消息等等。
同时,“为村市集”也已在京东商城上线。
当地的香禾糯、有牛黑米、雀舌茶等特产,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优质农产品,开始以更具品牌形象的方式进入互联网用户的视线中。经过腾讯CDC部门设计师的设计包装,《侗乡茶语》、《侗乡有米》系列成为高档农产品畅销网络,2013年10月上市到2014年底,共创造了近50万元的利润,全部反哺给一线生产者。
乡村美食,不可辜负
抓住城里人的胃,就抓住城里人的心!中国人对于美食的追求是十分忠诚的。
得美食者,得乡村旅游!废话不多说,上案例!
案例:袁家村
袁家村作为一个民俗文化小镇的爆品项目,其本质更像是一个精品的特色餐饮购物中心。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吃,不仅是一条通道,还是一条捷径,正所谓得美食者得天下!
袁家村人流在平日里能达到万人,节假日达到数万人,国庆、春节等特殊节假日,客流量高达20万人。袁家村已经替代了西安市内著名的小吃一条街——回民街,仅餐饮业的日营业额已超过200万元,一年加上其他收入,基本上超过10亿元。
所以,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吃,不仅是一条通道,还是一条捷径。相比景区建设的重投入,美食的吸引,更轻,更具操作性。
对原住民的技能服务培训,提高各项技能的素养和服务
以笑容,温暖,质朴的乡村情,让久住于城市的人们能感受到过去质朴的情感。回头客的几率多幅度增加。
以人为品牌,以爱之名去经营。
当地政府和旅游行政部门应把旅游专业人才培训和旅游专业技能培训作为重要事情来做,如房间管理与服务技能、餐饮卫生标准、主食和菜品制作技能、旅游网页制作技术等。
目前,多数乡村旅游目的地从事住宿、餐饮接待的农民被称为旅游专业接待户,并挂有“农家乐”的牌子。但是,至今没有统一的“农家乐”餐饮卫生标准和客房配置清洁卫生标准。建议省级旅游部门制定相关标准,以保证游客的食宿安全。
这些都是从各个方面有序健康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式,做好提前的风险规避才能阻止可能发生的负面消息。
筑梦芳爷根据近几年已经成熟的乡村旅游成功案例分析和对未来几年的行业形势判断,总结出乡村旅游以上6个核心发展理论,接下来需要乡创人士活学活用,把乡村旅游产业变成一个多维度且内容丰富的生活旅游方式。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美丽乡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