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用“纪律和制度”规范“潜规则”

[ 作者:任俊铭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19 录入:16 ]

绩效考核+责任审计绵阳挥动绿色“指挥棒”绵阳市环保局的门槛,最近有点“热”。“安徽、浙江、广东等地都派人来实地交流过。”8月10日,绵阳市环保局生态环境保护科科长赵剑波掰着手指算,“来函来电‘取经’的就更多啦。”

吸引这些交流目光的,是绵阳探索建立的生态考核制度。“用制度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绵阳的很多探索是走在前面的。”赵剑波说。( 四川日报  8月15日)

从现实情况看,“潜规则”积弊甚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审批要“意思”,采购要回扣,看病要“红包”,办事要“门路”,关系网无处不在,人情债易欠难还,各种“潜规则”未必成文却有约束力,心照不宣而有传染性,已成为社会公害。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盗贼难。”这些只会意会、不可言传的“潜规则”,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言行,让很多人深受其害却又被迫参与,无比疼恨却又心甘情愿被绑架和裹挟。

“规矩”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既要严守明文列入的纪律的规矩,还要坚持和遵循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党的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既包括党章、党的纪律、国家法律等文明入纪律的规矩,也包括上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管理额等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这些列入纪律的规矩是“硬规矩”,是刚性的,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坚决破除各种盛行的“潜规则”,作为党员干部,要坚决向旧习惯说不,向“潜规则”叫板,渐渐的压缩“潜规则”的生存空间,使之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对那些信奉“潜规则”的党员干部,要经常性的“敲打”,及时教育提醒;对那些利用“潜规则”的党员干部,要严肃对待、坚决斗争,使之潜而无门、潜而无用,潜的越深、呛的越苦,最终不敢潜、不想潜。

作者地址:四川盐亭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