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陕西省至少有26名质监系统官员因“毒豆芽”案被检察机关调查,仅汉中市就有7人被立案,其中4人已被判刑。但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毒豆芽”案司法纠偏节奏明显加快。2014年11月20日,五名靖边县质监局和工商局的官员,被检察院以“食品监管渎职罪”提起控诉;2016年9月5日,该案又被检察院撤回起诉。另外,两名被判“食品监管渎职罪”的质监局、食药监局官员,也撤销了原来的一审判决。(10月12日人民网)
“又白又大,比普通的还要长两倍”,如此豆芽表面看好似“白富美”,实际上却是标准的“腹里黑”,加工过程添加了“AB粉”“无根素”“增粗剂”等多种国家明文禁止的化学药剂,业内人士称,豆芽生产“不知由谁管”,添加化学药剂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在“食品安全大于天”的现实背景下,多个部门“管不了一个豆芽”不是明明白白地打公信力的脸吗?
众所周知,食品安全关系百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和社会问题。可历数这些年的食品安全事件,像“黑豆芽”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从“墨汁粉条”再到“毒大蒜”,貌似涵盖了从肉、蛋、奶到米、面、油的各个方面,试问,舌尖安全危机四伏,监管部门面对行业中的“潜规则”是否当起了看客?
其实,食品安全涉及的因素和环节很多,既包括产地环境的安全,又包括生产环节的安全。而在各个环节当中,如何实现有效的监管更是重中之重,在实际生活中,个别黑心商家的“生财之道”往往是建立在公众的健康之上,他们不按安全生产规程,各类违规添加剂大肆使用,“再加工”等恶劣手段令人发指,相关执法单位却并不能做到及时发现,更遑论有效进行查处。出现安全问题后,追责惩罚力度往往过于薄弱,后续的善后体系也更是“不堪一击”。试问,倘若监管不力、执法不严,违法成本太低等问题依旧存在的话,保证“舌尖上的安全”和天方夜谭何异?
须知,如何保证食品安全是各级政府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更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要及时“伸手”,而且“伸手”必须要“硬”要“强”。一方面要建立起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让食品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置于“聚光灯”下;另一方面,要建立更为严格的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及追溯体系,用“放大镜”及时通报、处理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并问责相关责任人,既要织密食品安全监管篱笆、明确部门责任,更要强化对职能部门推诿扯皮的问责力度,才能编织出一张捍卫舌尖安全的“天罗地网”,让多部门“管不了豆芽”的黑色幽默不再来博人眼球。
作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