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一个乡镇党委书记心目中的基层政治生态

[ 作者:我为基层代言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17 录入:实习编辑 ]

——在中组部调研基层政治生态座谈会上的发言

一、我心目中的基层政治生态现状

“戴着镣铐在刀尖上跳舞,痛并快乐着”这是我们乡镇干部在政治生态中的真实写照。说“戴着镣铐在刀尖上跳舞”是指我们乡镇由于权责严重不对等导致我们乡镇干部放不开手脚干事创业、时刻面临被追责的危险、不停地忙这忙那还经常被围观,说“痛并快乐着”是指虽然我们乡镇干部有很多痛苦和痛处,但我们绝大多数以克服重重困难为民办好实事而欢乐、因中央下决心优化政治生态而快意、更以上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基层而欣喜。总的来说,十八大以后之基层政治生态,歪风遁形、清风扑面、义风渐起、暖风徐来,但歪风日久,虽遁形未匿迹;痼疾太深,虽斩草未除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三个基本判断

1.当前基层政治生态处于可控、向好状态。“打虎拍蝇”,剜除的是破坏政治生态的毒瘤;涤荡“四风”,清扫的是影响政治生态的痼疾;践行八项规定,自上而下形塑全新政风;教育实践活动,密切党群干群血肉联系。整个生态系统歪风遁形、清风扑面。中国梦的提出,中央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出台,积极回应着老百姓和基层政府的声音,整个生态系统义风渐起、暖风徐来。

2.结构性失衡依旧存在。目前乡镇陷入了“基层政府缺威信,基层干部缺地位,基层管理缺手段,基层群众缺约束”的尴尬局面。其根源在于三个方面的结构性失衡:一是关键根源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互相脱节造成党政不分一把手说了算,二是直接根源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互相脱节造成乡镇无钱、无权办事但有责担事,三是重要根源是实行党内民主与扩大基层民主相互脱节造成只注重对上负责忽略对下负责。这种“根源在上面,问题出在下”的结构性失衡目前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因而镇村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是“不协调怎么活”。过去靠协调争资争项来维持运转和为民办实事,现在不能送、不敢送、不好送,但资源的支配权还在上面,我们基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没有草马儿怎么跑”。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都给不了、感情待遇都不好怎么给的情况下,如何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成了困扰我们的现实大难题,因为对广大基层干部而言,工作首先是养家糊口的职业。

3.不良官场文化影响短时间难以消除。几千年“官本位”思想的浸染,已深深影响到了整个社会、官场和官员,“权力至上、唯上是从;以官为尊、特权思想;重权轻制,以言代法;家长作风、独断专行”等不良风气盛行,以其独有的中国官场文化大行其道,短时间难以实现新的政治文化的替代和主流化。正视歪风和痼疾,才能对症下药。目前基层政治生态中存在八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八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真话”无可奉告。不说真话憋屈、说了真话委屈,因而导致我们不敢讲真话、不能讲真话、不愿讲真话,导致乡镇普遍存在考核指标失真、数字造假、虚报浮夸、只报喜不报忧等现象。

2.“圈子”无处不在。没进圈子苦恼,进了圈子烦恼,因而导致我们左右为难、瞻前顾后、顾此失彼,这种异化的庸俗人际关系往往挑战法律尊严、政府公信力、社会公平和市场规则,必然导致权钱交易、人身依附。在涉及人事调整、工程项目招投标等诸多方面打招呼现象非常普遍,在村支两委班子换届中出现了所谓的竞选团队,拉帮结派现象比较突出。

3.“潜规则”无孔不入。不懂(明)规距不行,不懂(潜)规则行不通,因而导致我们对干部群众要说“人话”、跟自己要讲“鬼话”,时刻承受着人格的践踏和心理的压抑,“被潜着”的状态就像缺氧的鱼,对诸如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官二代”提拔、火箭式提拔、带病提拔等现象,不仅无能为力,而且要主动适应。

4.“舆论”有时有眼无珠。一是基层干部被污名化。当前,一些媒体(主要是网络媒体和地方报刊)大肆渲染基层干部腐败事件和负面信息,造成社会舆论认为,“中央领导是亲人,省上领导是好人,县级领导是坏人,基层领导不是人”。二是基层成为被不良记者和媒体敲诈勒索的重灾区。由于媒体以追求收视(阅读)率为目标的恶性竞争和市场逐利行为的影响,有些不良记者和媒体专门搜集或制造负面新闻,进而了难敲诈,令基层干部防不胜防。三是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失去了宣传主动权。说到底是上级党组织和政府失去了宣传主导权和对新闻媒体监管监督不力的直接后果,尤其是对网络等新媒体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出现了很多被舆论绑架和被舆论牵着鼻子走的现象,甚至因为舆情传播不当造成群体性事件,如8月10日发生的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产妇死亡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5.“尊严”无处安放。有尊严才有骨气,有尊严才有底气。而基层干部的骨气和底气却经常因丧失尊严而消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时候是“逼良为娼”。如很多农业项目需要配套资金、很多惠农政策的落实没有安排工作经费,很多建设项目需要基层配套资金,为了保证这些工作的开展,基层政府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只能“负债运行”。二是“摆平就是水平”很多时候是“迫不得已”。如在处理信访维稳问题时奉行“人民内部问题人民币解决”就要牺牲公平正义去稳住极少数人,在严格控制进京非访的考核大棒指挥下就要忍着侮辱、昧着良心、背着法律去全力保证结果,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耕地抛荒只能镇政府出钱请人种地,为了营造好的工作环境就经常要与上级部门和局机关单位协调关系。三是“严格追责”很多时候是“任人宰割”。计划生育、综治维稳、进京非访、安全生产、综治民调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食品安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国土等诸多工作都要追责,基层政府成了“无限责任公司”,而基层干部就成了“无限责任人”,动辄就问责且随意性很大,基层干部随时都面临挨处分、丢工作,甚至被刑拘的危险,成了名副其实的出气筒和替罪羊。

6.“改革”无所适从。一是部门利益至上,基层政权“弱势化”。像国土所、财政所、派出所等有执法权或是经济状况较好的站办所都是垂直管理,像规划、建设等执法权都在县直机关,乡镇政府已不是一级完整的政府,整个就是“钢铁壳豆腐心”。二是改革自上而下,基层工作“理想化”。改革不需要征求基层意见,不接地气,如乡镇机构改革不切合实际带来很多后遗症;改革不考虑基层成本负担,不负责任,如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的发放不转移支付任何工作经费导致基层政府加重财政负担;改革不考虑公平正义,不顾群众感受,如取消农业税后没有对之前的老欠进行追缴,有违公平,影响当前工作的推进。三是政策朝令夕改,基层组织“迷惘化”。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缴费标准几乎每年调高,农村公路建设指标变化较大,令镇村工作难度增大,容易失信于民。

7.“工作”无计可施。一是干事创业缺氛围。工作量大疲于应付难以集中精力做大事,做事越多风险越大出了问题无人担责,专心做事往往不如精心谋人来得实惠,因此缺乏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二是办实事无能为力。乡镇缺钱、缺权、缺项目,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迫切需求。三是基层民主举步维艰。上级的评估度和期望值都远远高于现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不少,《村民组织法》和《村民自治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在一些城郊村或镇区中心村出现了黑恶势力、宗族势力操控选举和支部书记领导不了村主任的现象。

8.“出路”无地自容。有出路才有希望,没有出路就剩下失望。目前基层干部普遍存在“晋升无望,致富无道,进城无门”的尴尬局面。

二、我心目中的良好政治生态

1.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应当让我们基层干部有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

2.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应当让我们基层干部有奔头、有想头、有靠头。

3.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应当让我们基层干部能公平、能公正、能公开。

4.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应当让我们基层干部想为群众办事、敢为群众办实事、能为群众办好事。

5.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应当让我们基层干部能与民分忧、与民共赢、与民同乐。

三、优化政治生态的思路和对策

规则、风气、导向,是决定一个地方政治生态好坏的三要素。优化政治生态的根本在于要形成激浊扬清的循环体系,当务之急是整治当前生病的政治生态,要整治当前生病的政治生态必须做到“中西医结合”,以西医治标,以中医治本,以“动手术”和“化疗”来对付腐败的毒瘤和作风顽症,以“抓调理”和“补气血”来增强党的肌体的免疫力和治理制度的再生力。具体来说,优化政治生态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1.把选人用人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关键环节,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一把手队伍建设。一要着力抓好选人用人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对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冒充人头吃空饷、编造假履历假档案、党政领导干部违规兼职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打招呼干预下级干部任用、违规破格提拔干部等问题认真严肃查处。二要把那些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改进党员干部的绩效考核方法建立以德为重点的绩效管理体系。要建立多元、动态、科学、公正的考核机制,采取上级领导鉴定与群众评议、同事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采用定期考核、晋升考核与随机考核相结合的途径,采用工作、家庭、生活综合考察的方式,重用那些品行好、口碑好、勇于为民办实事、埋头苦干的廉洁干部。要特别关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基层和生产一线,特别关注环境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特别关注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门子的老实人正派人,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

2.把整治四风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重点内容,着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整治四风,思想教育是前提,发动群众是根本,制约权力是核心,常态践行是关键,强力纠偏是保障。

3.把基层党建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基础,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强镇扩权,切实增强基层政权的运行能力、服务能力和执行力。要切实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

4.把惩治腐败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保障措施,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在狠抓惩治的同时,加快构建“不能腐不易腐”的机制。

5.把培养信仰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动力之源,着力加强政治文化建设。主要从重建政治信任,打造政治品格,建立诚信体系,培育健康官场文化等方面努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我为基层代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