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笔者家住大山里,是正宗的农村人。山里人口稀少,人们居住的较为分散,很多小村庄都只有3、5户人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些曾经的小村庄,正在慢慢的消失。笔者在此以老家一典型村庄为例,阐述一下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小村庄的发展变迁。
老家对面的半山腰上,坐落着一个5户人家的小村庄。
住在山上,有诸多的不便之处,出行不便、生活不便。特别是以前,大家都种田,而农田多位于山脚下,收获的稻子都是人工一点一点的挑回家的,那种辛苦,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到的。
第二代人:纷纷“逃离”村庄
第一代人(城市化背景下的第一代人),多已年过半百,已不再有外出生活的想法。而第二代人,大家纷纷想“逃离”村庄。5户人家,其中有2户人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后,走出大山继而在外定居了。另外有2户,孩子们都在外打工,常年不会回来。最后还有一户,其大儿子在当地帮人盖房子,养家糊口。
村庄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平时留在家里的,除了唯一的一个青壮年和他妻子,就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平日里,村庄除了鸡鸣狗叫,很难听到人的声音,有时候,村里的老人一天都很难和别人说上一句话。
第一代人:村庄最后的守护者
在外定居的,近年内肯定是不会再回来居住了;在外打工的,也是想尽办法留在城里;住在村庄里的唯一的这个青壮年,也在筹划着搬到山下去重新建房。青壮年在逃离,如此看来,第一代人,或将是村庄最后的守护者。
闲置的老房子,处境尴尬
当第一代人逐渐老去,小村庄原址上的老房子,多半会闲置。
这些老房子,如果长期无人居住打理,肯定会日渐衰败。而第二代人又多生活在外,想经常照顾一下,很难顾及。但反之,若真的不管不问也不现实,不管怎么说,这里也是曾经温暖的家,也是祖辈的一份基业,它承载了太多人的美好记忆。
城镇化发展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这些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的小村庄,终将要退出历史的舞台,但不管怎样,那里的亲情关系、童年记忆永远都不会消逝。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爱打渔的樵夫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