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要因户因人施策,把精准理念落细落小落实,绝不能简单地以增加多少产值、带来多少税收作为产业发展的衡量标准,而是要让产业发展效益真正落到贫困户身上,让他们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日前在贵州黔西南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会上强调。(2月13日 人民网)
当前,各级政府将精准扶贫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并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单位联系贫困村,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工作开展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确保中央“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战略部署得到有效落实。全面脱贫,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对广大贫困人口来说,是大好事,是喜事,是改变人生的一次重要机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单位和领导还片面的将贫困人口数字的减少,作为扶贫工作的成绩和政绩,而往往一些贫困户的脱贫,是名义上的脱贫,是数字上的被脱贫,随时面临再贫困的危险。
我这有个绝对真实的例子跟大家分享。某市级单位定点联系了一个国家级贫困村。村里唯一的特色农产品是高山土豆,当年土豆的市场价格还是不错的。领导赶紧找来村干部,让村干部协调村民多种土豆。土豆种出来,产量也不错,单位派人到市里各个餐馆去帮助推销,销量甚低,领导赶紧让人雇了一台车把土豆拉倒市区的蔬菜批发市场,批发商的出价都远远低于市场价格。原来,高山上种植土豆,农民收获时,都是用背篼去装回家,集中卖的时候,再用背篼背到村上去装车,背篼上的篾条把土豆皮都划伤了,就不值钱了。好歹一车土豆卖了,结果还不够雇车的费用。领导一合计,这不行,要赶紧想办法,要不完不成扶贫任务,没法向上级交代。怎么办?搞养殖!现在不是流行吃跑山鸡么?这个养好了应该好卖。遂单位出钱买了很多鸡鸭幼崽分到各户,没多久,幼崽死去七八成,领导赶紧叫人去问怎么回事。原来,村民从来都没养过鸡鸭,又没人指导,所以都养死了。领导很着急,说那你们会养什么,村民说我们只会养牛,要不你给我们每家买一头小牛犊吧。
没思路、缺方法、急功近利,这样的扶贫,扶一年管一年,意义何在?“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是贫困人口真正脱贫的硬指标。精准扶贫不光是对贫困人口的精准确定,更是需要在开展扶贫工作中精准的分析致贫的原因,查找改变这种原因的有效方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需要从改变思想上着手,从改变能力上下功夫,使贫困人口有更好生存和生活的能力;需要把贫困不再返贫作为扶贫的工作成绩和个人政绩。只有这样,全面脱贫的战略部署切实落到实处,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作者地址:四川绵阳游仙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