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三只黑手攫取农民权益

[ 作者:西安晚报记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10 录入:19 ]

——记者调查:部分省份惠农政策走样

记者日前在部分省份调查中发现,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一些惠农政策在基层执行过程中走了样,侵害农民权益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农民群众期待,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对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一查到底,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让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侵权事件频发 村民叫苦不迭

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纷纷以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为突破口,纠正“四风”问题。然而,记者在安徽、湖南等地采访发现,部分党员干部仍我行我素,没有将为民服务落实在行动上,侵害农民权益事件频发。

6月初,记者在安徽省阜阳市采访时,一个县的群众反映,在没有获得征地批文的情况下,他们的承包地被政府强行征收了,“圈”了约3年后,才把地出让给企业搞商业开发。

“这叫‘预征’土地。”这个县国土部门相关负责人回应记者:从法律法规上讲,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相关程序的。作为国土部门,我们是反对“预征”土地的。

当地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解释,县上出台的城市总体规划,是到2030年的,涉及大量土地开发,但用地需要省政府批准才能实施,省上能否批准还是未知数,为了执行县上的规划,于是出现了“预征”土地现象。

“地方政府为了大开发,给我们的农地补偿还不到每亩4万元,而一转手给开发商就超过了100万元。”一些村民对记者说,找镇上、县上反映没人理,谁来替农民维权?

记者采访中发现,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像农村低保金这样的“小钱”,也会有人“打主意”。记者采访湖南省耒阳市了解到,该市披露了长坪乡谭南村原村支书黄国华,把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妻子、哥哥等办理成低保对象,竟然连其去世多年的父亲也在领取低保金。

此外,黄国华等3人还通过篡改民主评议会议记录,添加低保对象名单的方式骗取农村低保金。

针对这一问题,当地政府进行了全面清查,共发现并清退了400多名不符合政策的低保对象。一位基层干部说,惠农政策走了样,村民咋能没有怨言?

有的地方还“盯上了”农民宅基地。在安徽南部,一些市县出台了宅基地退出政策,对退出宅基地的农民每亩最高予以6万元补助。当地干部坦言,这些退出的宅基地,可以弥补城市建设用地的缺口。

三只“黑手”伸向农民

记者调查了解到,村级财务、制度流程、民主管理等异化现象,就像三只“黑手”伸向农民。

一是村务不公开,村民“蒙在鼓里”。一位基层纪检工作人员坦承,一些村干部在涉农资金分配使用过程中遮遮掩掩,比如村级财务公私不分,设置多本账目欺上瞒下;宣传惠农政策时“说半句、留半句”,给暗箱操作留下空间。

二是制度成摆设,执行不到位。一位县民政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低保审核需要经过村、镇、县三个层级,包括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等。由于涉及人多、情况复杂,经办机构人手有限,大多依靠村一级上报,因而留下一些漏洞。

三是村领导“一言堂”,缺乏民主监督。记者调查发现,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一言堂”现象比较明显。虽然他们也是选举产生的,但由于家族势力等原因,村里的大事小情主要是他们说了算,缺乏村民监督,其他村干部也不敢监督。

“村一级是落实惠农政策的最后环节,对涉农资金怎么发、发给谁等,很多时候我有发言权。”一位村支书对记者说,要想谋取私利,也有操作空间。

防止整治行动“空对空”

“惠农政策就是要让农民得实惠。”安徽省政府参事程必定表示,中央制定政策还需层层落实,由于政令执行遭遇“中梗阻”,导致好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这种“最后一公里”现象必须整治。

记者在安徽、湖南等地农村采访,一些村民表示,中央免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又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我们很欢迎。但由于基层干部“歪曲糊弄”,反而弄得“很闹心”。

专家指出,政令不畅、有禁不止的原因在于,个别党员干部乐于享用权力,而不愿承担责任,甚至拿手中权力来兑换利益,导致坑农害农的事件时有发生。

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陈文胜等认为,要严肃整治惠民政策缩水走样问题,督查工作不能“自弹自唱”,要让群众参与进来,倾听村民的真实诉求,解决实际困难,防止整治行动“空对空”。 (据新华社)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西安晚报 2014年6月16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