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百姓来说,与各种侵吞巨款的“老虎”相比,身边纠缠叮咬的“蝇蚊”更加令人有切肤之痛。在基层现实中有一些村级“小官”,自以为“手握重权”,贪腐起来有恃无恐“山高皇帝远”,向公共资源张口要价自揣腰包,向群众补助资金搜刮截留,甚至吃拿卡要“座山为王”成为“一霸”。在他们面前,党纪国法如同白纸、监督管理体制形同虚设,手中的权力成了脱缰的野马。在权力不受制约、缺乏同级监督、追责成本低廉的情况下,有些基层干部成了肆无忌惮的“土皇帝”。
虽然村级基层组织人员只是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不属于国家公职人员,但他们却是党和国家政策最基层的执行人员,是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形象代言人。他们能否依纪依法办事,关系着百姓的切身利益、基层的有序运行,更关系着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所以,村级干部虽小,但是,如果从大吃大喝到侵占集体利益,从拉帮结派到目无法纪,群众身边有这样的蝇蚊在嘤嘤嗡嗡,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稳固来说无异于是“地基塌方”式的危机。
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
向基层延伸,监督全覆盖。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内监督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作为权力的末端,基层干部的作用巨大,要切实扛起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向纵深发展,打通群众直接反映问题的舆论渠道,补齐基层党内监督的短板,推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新常态在基层“落地生根”。
向中央看齐,突出党领导。在政治定位上保持中央权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高度保持一致,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一切工作。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责任主体职责,完善各有关有效机制,严格按照《党章》、《党规》、《准则》和《条例》办事,严格区分党内外的界限,把权力使用各个环节规范起来,确保经济社会建设工作做到重程序、讲规矩,明界限、严约束,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
向问题发力,发挥震慑力。震慑力在于坚持问题为导向,关键在于运用监督约束,既要及时发现问题在先,也要推动解决问题不懈怠,做到利剑高悬、警钟长鸣、震慑常在。要切实加强分类处置、件件着落、集中发力,挺纪在前,真正把问题解决于基层的“神经末梢”。
向基层紧贴,站位靠人心。突出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把发生在群众身边败坏党的形象、侵害群众利益的“四风”问题,以及贪污、截留、挪用、套取惠民资金、涉农补贴等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畅通群众反映问题和投诉举报的渠道,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凝聚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好“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这项任务。
作者:海口村委会 大学生村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