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白皮书》、“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50强”榜单等陆续出炉,反映出现阶段我国各区域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呈现“东强西弱”的不均衡态势。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基础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潜力在县域,突破口也在县域,县域将成为改革的主战场。
在新常态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的县域经济,普遍面临着发展与转型的双重压力,如何打破现有发展瓶颈,重塑增长新格局,探索出一条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之路?
巧做“特”字文章撬动县域新增长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在经济转型的窗口期,对中国经济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县域经济如何实现升级已经成为焦点话题。近日,“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50强”榜单出炉,反映出我国各区域县域经济发展趋势仍然“东强西弱”。其中,江苏、山东、浙江形成县域经济“高地”。三省因率先布局新旧动能转换,激活县域内生增长动力,且成效明显而各领风骚。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县域要想谋求新的发展,就必须要积极培育新经济,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领域积极谋划。
领跑省份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不尽相同
透过百强县、县域经济50强等榜单可以看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各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也不尽相同。
领跑的江苏省,通过积极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发展园区经济,以13席的绝对优势位居“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50强”榜首,其县域经济霸主地位短时期内难以撼动。
紧随其后的山东省以10席入榜,则依靠的是城乡统筹发展,保持其县域经济实力跻身第一梯队。
同样以10席入榜的浙江省,则是以特色产业为支柱,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加强产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保持自身特而优的发展模式。
但观整体,领跑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鲜明的特点,创新、生态、新兴、转型、绿色……这些都是县域经济迅猛发展的关键词。
高居“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50强”榜首的昆山县,其县域经济的高歌猛进主要归功于做大做强电子产业。
再如江苏省的江阴县,凭借其位于长江下游的地理优势,重点在船舶、机电冶金、物流、商贸等领域寻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跻身榜单的众多县中,也有不少县表现出注重绿色发展,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较高。
聚合县域特色优势
从榜单前十强来看,各县都将自身特点转为优势,着力发展自身特色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因此,对于多数还未有清晰发展思路的县城而言,寻找到适合各自发展特色的定位尤为迫切。
丁长发表示,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立足本县资源优势的转化,也要跳出县域抓县域,发展特色经济。在摸清本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在国内外经济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其辐射力和吸引力,积极“走出去”和“请进来”,聚合成为本地的经济优势。
持类似观点的山东财经大学教授陈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找准突破点,一二三产业定位都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来发展特色产业。
《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白皮书》中,对未来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加快创新驱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二是优化产业体系,提升县域竞争优势;三是践行绿色理念,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四是鼓励公私合作,创新PPP应用模式;五是融入城市群,促进跨区域协同协作。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几家欢喜几家愁,又是什么拖住了落榜县域经济发展的后腿呢?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内在原因是县域层面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亟须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的成效有多大?从湖南省宁乡县在全国县域经济中排名的更迭就可以一窥究竟。
近年来,宁乡县一直致力于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重要补充的“两型”产业体系。以工业为主导、城镇带动、三产互动、城乡统筹的复合型发展模式为其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推动力。宁乡县还率先在湖南出台装备升级补贴政策,促进其产业转型升级。
在“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50强”榜单中,宁乡以91.01分的综合成绩,较高的人均GDP和较好的生态环境以及良好的产业潜力,位列第十。
丁长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伴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县域要想谋求新的发展,就必须要积极培育新经济,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领域积极谋划。
包括“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50强”榜单在内的评价体系,在指标设定等方面也凸显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着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撬动县域创新
长期以来,重大科技成果集中在国家层面,作为经济发展基础的县域,创新驱动力仍显不足。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
值得庆幸的是,今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犹如为县域经济创新打了一剂强心针。
《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强化科技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打通从科技强、产业强到经济社会发展强的通道。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看来,县域层面的创新驱动,主要应集中于“双创”能力的培育。县域创新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科技、管理、商业模式等需求,要围绕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开展创新创业,增强“双创”驱动力。
优化营商环境
丁长发在采访中强调,要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
丁长发认为,基于民营经济对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性,政府应当转变自身的角色,以服务为主,并用经营、竞争、调控的理念重新驾驭县域经济。
在优化县域营商环境的同时,陈华希望,加大产业环境建设力度,建设中小企业、上下游企业、生产与服务、物流与信息流、企业与社会等协调共生、共赢发展、和谐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
县域经济能否取得突破性发展,关键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因此,陈华建议,加大力度扶持县域内民营企业发展,倡导和鼓励推动全民创业,激发全民创业热情。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县委书记往往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尤其是在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进程和发展特点的确立上。因此,丁长发建议,完善县域经济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办法,发挥好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引导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县域强则中国强
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会长 高焕喜
“郡县治,天下安。”古语已道出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县域经济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从历年来的数据可以看出,县域经济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现在不仅东部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也有弯道超车,加速发展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四大亮点。
一是得“天时”的广东。改革开放初期,这些地区享受了多重优惠政策,通过对接港澳,承接“三来一补”等,县域经济迅猛发展。当然,后来因行政区划的调整,广东的许多县市已陆续不在百强县的参评之列了。
二是得“地利”的江苏。江苏尤其苏南距离上海很近,受上海辐射作用很强,比如,苏南地区依靠邻近上海的地利,聘用“星期天工程师”,较早发展了一批乡镇企业,完成早期的资本积累。
三是得“人和”的浙江,浙江尤其温州虽然距离上海也不远,但其主要是依靠县域的内生增长动力发展起来的。
四是善“嫁接组合”的山东。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特征可以归结为政府主导、地区竞争、三产衔接、做大县城、自主创新和外贸外向。
县域经济发展虽亮点纷呈,但当前也困难不少。首先,县域层面的新旧动能转换出现进展缓慢现象。县域经济产业层次普遍偏低,传统产业占比过重,新兴产业尚在培育,未能接续增长,再加上信息不对称以及人才、技术的匮乏,因此,相较于城市经济,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压力更大,任务更为艰巨。其次,县域间的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发达的县与欠发达的县相差悬殊,既体现在地区增长上,也体现在公共服务配套方面。再次,县域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这是最大的难题。最后,县域创新能力不足。
“重病需下猛药医。”县域经济要创新发展、加快发展。首先,县级主要领导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主动适应新常态,善于协调处理好发展与环保、发展与民生、发展与创城、发展与扶贫、发展与创新、发展与考核等多重关系。
其次,要突出发展特色。全国有2000多个县域单元,必须善于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突出资源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特色、技术特色等,发挥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优势,谨防低水平重复建设。即使没有特色,也可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借力借智,打造出新的特色。
再次,县域要创造条件搭建“双创”平台,借此孵化技术、企业、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诟病,但可以通过引进“外脑”来解决这一难题。
最后,新时期的县域经济发展仍要重视招商引资引智。善借者智,活用者兴。通过借力,苦练内功,加快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本报记者王彩娜采访整理)
中西部第一县的挺进之路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湖南省长沙县近日来喜讯不断。
7月13日,赛迪智库发布了《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白皮书》和“赛迪百强榜——县域经济100强(2017)”,其中,长沙县位列第七。
随后,8月初,在由众诚智库、经观政研院共同研发的“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50强”榜单中,湖南省长沙县位列第四。
8月29日,由长沙银行与湖南大学联合编撰的《湖南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发布,其中,长沙县高居榜首。
一路挺进中,“中西部第一县”实至名归。
长沙县,地处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地带,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自2004年跻身百强县以来,一路高歌猛进,牢牢占据了中西部第一的宝座,在全国县域经济排名中不断突破。
高位进阶,实为不易。但敢为人先的长沙县,“十三五”期间,瞄准了“挺进五强”的新目标。
长沙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作林表示,距离长沙县首次进入百强县已经过去了十余个年头,如今的长沙县通过努力能够实现“挺进五强”的目标。
“十三五”期间,长沙县将全面实施“改革活县、产业强县、民生立县、生态美县、协调兴县、依法治县”六大发展战略,努力把长沙县建设成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第一县、第一极、第一城”。
长沙县最大的底气自然是工业。多年来,长沙县依靠“南工北农”的工业布局,打造南北两条循环经济带,成为湖南县域经济中最突出的一个县。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比如,中联重科、山河智能成长为国家机械制造的旗舰型企业,博世公司工业4.0升级引领新一轮智能制造;汽车产业年整车生产能力达6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27.8%;蓝思科技成长为全国电子信息行业领军企业,电子信息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11%。
做强长板的同时,长沙县也没有忘记最短的短板。
“湖南不靠海,不沿边,走向世界靠蓝天。”近年来,长沙县提出“二次创业”,举全县之力发展临空经济。长沙县空港、会展中心和高铁三大黄金要素集聚,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明显。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长沙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8.38亿美元,同比增长38.4%,总量占全省的12.6%。
今年以来,长沙县工业经济持续回升,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财政税收增势强劲,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强。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3.1亿元,同比增长11.2%;完成工业总产值1453.4亿元,增长11.6%;完成财政总收入140.6亿元,增长20%。
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标杆的长沙县,为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即以中心城市带动,形成城市的“外溢效应”,城乡互动下,中西部的县域经济还有很大空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2017年09月01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