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小微金融机构如何突破生死线

[ 作者: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13 录入:吴玲香 ]

原题:争夺万亿县域市场:小微金融机构如何突破生死线

“在科技给金融行业所带来的众多变革之中,最重要的是数据技术两方面的突破。” 标准普惠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舟在日前一场主题为“科技金融本土化深刻变革”的会议上表示。

他认为,第一项突破是数据的采集能力,第二项突破是数据分析的能力,而这两者的叠加,其价值是爆发性的,它使得过去无法实现的金融服务如数据反欺诈、智能投顾、快速交易验证、联合签名控制以及高精度获客成为现实。

据了解,上述会议是由标准普惠(SFI)联合Fintech情报局共同举办,与会嘉宾对金融科技(Fintech)及小微金融领域内的众多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探讨。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技术、机器学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以及社会学等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过去不可能的金融服务在当前变成了可能。

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小微金融,诸如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以及一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纷纷开始布局县域这一块金融覆盖相对空白的市场。小额贷款公司——作为这块市场多年的耕耘者,他们所面临的竞争愈加激烈,除了要与这些互联网金融公司抢食之外,还面临着来自业务不断下沉的商业银行的竞争。

杨舟表示“中国超过50%的小微金融机构将在市场争夺战中面临死亡危机,在万亿规模的县域级市场,能否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业务效率和风控能力,将成为小微金融机构的生死线。”

“面对万亿县域新兴市场,全国超过1万家小微金融机构中,已经具备稳健规模化扩张能力的寥寥无几。”杨舟坦言,小微金融机构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下,找准自身定位,用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武装自己,建立自身竞争优势,成为“互联网+时代”下小贷公司转型的重要课题。

作为在小微金融领域从业20多年的“老兵”,卯翔是云南省内最早开展本土小微市场研究和实践的金融专家,是真正把IPC技术植入本土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带头人。由于采用了基于IPC核心技术的标准普惠技术系统,使其调查和审批效能大幅提高、人员培养成本不断降低、管理半径数倍增长、业务大规模复制成为可能。关于标准普惠技术系统应用的效果,卯总给出了具体的数据:运营成本下降30%、业务人员能力依赖度下降20%、单笔业务效率提高50%

近几年快速发展的移动信息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互联网技术使得IPC小微信贷技术遇到了一个崭新的变革窗口期:将移动终端实时定位技术、自动化交叉核验技术、信贷机器学习技术与IPC技术整合,从而重新定义小微金融,大幅提升IPC模式的贷款效率,防范道德风险,形成可被直接穿透的标准资产,从根本上提升小微金融机构的透明度,降低其融资成本。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