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农转非不能仅着眼于土地问题

[ 作者:东莞时间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22 录入:吴玲香 ]

《新京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北京在内已经有30个省份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各地普遍提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专家提出,农转非不一定要放弃土地。

一语惊四座。知名网友@叶檀 V转发并予以点评:“30省已取消农业户口,有社会学家表示,农转非不一定放弃土地。但是,此后不断的宅基地分配、承包地重新分配,也不会再存在了,土地制度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此含蓄的点评,也有网友能读出个中滋味。网友@琥珀的说法不乏犀利:“你把农民的待遇直接提高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农转非。” 网友@奕鸣亦为之同鸣:“城里套路深,我想回农村。”

专家之说,也引起网友对此政策可行性的怀疑。网友@思长江恋黄河为之一叹:“9亿的农民啊,我的天呐,城市能解决多少就业呢?将来都是大农场就是有职业农民需求也不会太多,都机械化了。”

农转非的目的何在,可能是所有身涉农村户籍群体所不得不问的问题。农转非,核心指向仍在土地。没有土地权利的归属流动,是不切现实的。我国当前农村土地的产出是很低的,要想进一步提高产出,只有靠农业的产业化。知乎网友@周晓农认为,“农业产业化能否进一步推进,上大台阶,第一前提是规模经营。现在,各式农用机械,平原用的、丘陵地用的、山地用的都有,国家还实行了购机补贴。农民地少,用不了几下,就闲置了。严重地制约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当然,问题也不容回避。如果土地不能集中,则无法规模化经营,不能有效提高生产率;问题的另一个层面,则是逐渐成型的大大小小城镇,如果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城镇也将成为空城鬼镇。

如何既保障农民的利益,又能稳定推进城市化,让城市与乡村不成为利益上此消彼长天然的对抗体,而是合作共赢的利益相关方,仍然考验着所出台政策的科学性,及政策施展过程中的有效承载能力。

农民进城,众心期许的是,他们不能沦为命运轮盘上粗糙的接盘侠,简单沦为高房价的牺牲者与廉价劳力,而要成为城市美好生活的缔造者与享受者。这当然需要政府为之提供同等的市民待遇,为其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农民进城,不仅是告别土地这么简单,还牵涉到农民融入城市,如何打破文化壁垒实现心态的健康融入,进而打破阶层的固化而趋正常流动,并打破公共利益分享中的透明玻璃等等问题。这些,无不需要积极稳妥的政策来平衡利益相关方,而不是由几个专家来拍胸脯保证:只要农民进城,保证土地不动。这样的专家,是不负责任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东莞时间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