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新农险“护航”种粮农民

[ 作者:乔金亮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21 录入:吴玲香 ]

对我这样的80后新农民来说,粮食作物保险必不可少。湖南省桃源县种植大户丁巧云从2013年起开展水稻规模经营,目前流转2280亩水田,全部种植双季稻,全年提供商品粮1960吨,经营收益约110万元。2013年以来,他每年都全额购买中华联合保险公司的水稻生产保险,20147736元保费能保1934亩;201510260元保费能保2280亩。

丁巧云的保费没有白出。南方水稻产区灾害天气多,早稻易遭倒春寒、洪涝,中晚稻易遇干旱、寒露风等恶劣气候。前年7月的一场特大风暴将他待收获的1187亩早稻全部刮倒,直接经济损失90多万元。保险公司赔付了38万元,算是保了本。相比之下,该县另一位种粮大户燕良贵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燕良贵前年种了1500多亩早稻,由于没有投保,遭遇风暴灾害,几乎损失殆尽。

农民种粮食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挑战。幸运的是,农业保险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2015年,我国承保的主要农作物突破14.5亿亩,占全国播种面积的59%,三大主粮作物平均承保覆盖率超过70%,承保农作物品种达189类。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庹国柱表示,传统农业保险主要是低保障水平的成本保险,着眼于高度分散的小农经营,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与新型经营体系的发展。随着农产品市场化,价格波动已经成为农户的重要风险因素。为了同时应对价格风险和产量风险,国际农业保险界开发了收入保险。在美国,收入保险的保险金额超过总保险金额的9成。

中国人保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公司积极回应新农民关于农险保额低、不解渴的诉求,提高保险保障水平由保成本逐步向保收入提升。目前,在湖南、湖北、重庆等地开展的水稻产值保险保额达到了每亩800元,在河南和内蒙古开展的小麦、玉米产值保险保额达到每亩1000元,基本实现了农险保额对直接物化成本的全覆盖。

近两年来,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点研究黄箱绿箱政策转化的课题。目前,上海市农委正与该公司研究开展水稻收入保险试点,力求打破原有水稻保险模式,将水稻部分直补资金和传统水稻保险保费补贴合二为一,保障农户水稻实际种植收入不低于前三年平均收入。

农业保险开展初期,受保险责任、保险费率、运作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承保机构参与积极性不高,当时的承保范围是政府部门研究确定的。山东省农业厅厅长王金宝说,随着农业保险工作逐步发展,保险机构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具备农业保险资质的保险企业越来越多,由最初的3家增加到了8家。

黑龙江是我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保监局的数据显示,随着保险覆盖面的扩宽,风险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今年以来,黑龙江依托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农业保险产品。为适应不同农户需求,黑龙江设定了不同的保险金额档次,其中最高档达到了农作物直接物化成本。他们还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了补充型商业保险,最高保障可达到农作物的总生产成本。新产品还全面降低了保险费率,四大粮食作物的平均费率下降了17%30%不等。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说,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保险发展应巩固基本面、覆盖全领域、稳步提标准,加快推进理念创新、产品创新和机制创新,为种粮农民护航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经济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