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精准扶贫”?概而言之,精准扶贫就是谁贫困就扶持谁,不允许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导致扶贫工作因“脱靶”而“放空枪”。
在脱贫攻坚如急令的当下,笔者以为,要打好扶贫困攻坚战,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须立足实际、着眼实效、兼顾长远,关闭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大灶”,防止扶贫政策在落实中跑偏错位;开好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小灶”,让扶贫对象在扶贫中“开脾健胃”、“强健筋骨”,早日奔上致富路。
首先,扶贫对象要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也是关闭“大灶”、开好“小灶”的前提。
精确识别的目的,就是要把谁是真正需要扶贫的对象识别出来,让扶贫政策和措施落地生花、结果,真正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在贫困户的识别上,国家公布有识别标准,在贫困户的认定上,有关部门也制定了一整套科学严谨、保证公开公正公平的程序。但是,我们从媒体上看到,个别地方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仍然“健在”,精准扶贫中“排排坐,吃果果”、“你有我有全都有”现象屡见不鲜。而在贫困户的识别、认定上,或因发扬基层民主力度不够,或因部分程序遵循把关不严,导致个别非贫困户被纳入了精准扶贫之列,温饱有余还在“壮膘”;而个别贫困户却因“人脉稀少”被拒之于精准扶贫门外,“雪中”度日却得不到“炭火”的温暖。这样的扶贫,显然难称“精准”,也难以达到“精准扶贫”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严格执行贫困户标准,严格遵循贫困户认定程序,切实把谁是真正需要扶贫的对象识别出来、认定下来。摒除平均主义思维方式和做法,关闭人人共享的“大灶”,将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资源“精准”地用在贫困村民身上、“精准”地用在扶贫的刀刃之上。
其次,扶贫对象要精确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也是关闭“大灶”、开好“小灶”的关键。
作为一名基层水利干部,笔者经常跟农民群众打交道,而且在“联村帮扶”“结对帮扶”等工作中,多次走家串户上门开展调查、征求意见。据我调查了解,导致农民群众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集中在因病因残、年老体弱、缺少劳力、不会持家、不善经营,还有部分则是缺乏项目、或资金、或技术,也有极个别却是好吃懒做等恶习。
因此,在精准扶贫中,就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在做到具体分析、充分论证并征求扶贫对象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原则,围绕每一户贫困户、每一位贫困人员如何脱贫量身制定实施方案;对特殊个案,还需要针对不同的阶段和目标,精准制定系列实施方案。
对症致贫原因开好“小灶”,对于扶贫对象而言,其扶贫“食“套餐”不但“可口适胃”,而且“强筋健骨”。这样的帮扶,才堪称精准、精确,才能使扶贫政策、资源的效用最大化,从而实现“精准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基层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要敢干担当、勇于作为,吃透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神并将其落到实处,确保5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期实现“精准脱贫”。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