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自2014年3月发布至今,已近3年。
“总体来看,《规划》落实的各项重点工作进展都比较顺利,新型城镇化发展势头总体良好。”在12月15日举行的2016年城市中国计划年度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分管城镇化的副司长陈亚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同时提出,要完善跨部门的统筹机制,加强对财税、金融、土地、城镇化、社会保障、生态文明等基础性重大改革的推进,既制定方案又推动落实。
陈亚军坦陈,我国现阶段城镇化质量仍然不高,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城市建设和城镇体系存在短板尤为值得关注。
陈亚军透露,新的县级市设立标准和程序已经制定完成,这为加快启动设立县级市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制度保障。
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三大表现
《21世纪》:《规划》发布之后,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体系有何进展?
陈亚军:201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实施《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四大战略任务。与四大战略任务相配套,提出要推进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投融资机制、住房制度、生态环保制度的五大改革举措。
《规划》出台之后,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抓紧开展行动。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由发改委牵头15个部门组成的推进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制定年度计划加快推进,从2014年到2016年每年确定20-30项重点工作,逐项加以落实。总体来看重点工作进展都比较顺利,新型城镇化发展势头总体良好。不过,现阶段城镇化质量仍然不高,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城市建设和城镇体系存在短板;辐射带动农村的能力不足。
《21世纪》: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但进展并不及预期。你认为原因何在?
陈亚军:首先,地方政府特别是外来人口输入地的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这有认识上的问题。不少地方政府把农民工市民化完全当成了负担,没有当成人口的红利。
我认为,今后城市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呈现出劳动力的竞争,如果劳动力都流出这座城市,那么这座城市未来肯定没有希望。
当然,确实存在成本分担的问题,因为从短期来看,无论是入户,还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都意味着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需要增加。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央层面已经出台人钱、人地挂钩的政策,接下来的重点是省级层面要配套出台相应的政策,并使政策真正落地,以调动城市政府的积极性。
其次,农业转移人口积极性不高,农民有顾虑,主要担心两个问题,一是担心进城落户后的农村“三权”问题,尽管中央文件中已经明确要维护进城农民的农村“三权”问题,但农民还是有担心;二是担心进城落户后不能与城市原居民享有同等的权益和待遇,目前有些地方已经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也是下一步工作中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的。
加快推进整县改市
《21世纪》:那么扩大城市数量,未来是否会重启“县改市”?
陈亚军:为加快弥补城镇体系的短板,加快培育发展新生中小城市,这两年来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调研讨论。目前,新的县级市设立标准和程序已经制定完成,这为加快启动设立县级市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制度保障。
从全国的情况看,镇区人口超过10万以上的特大镇有235个,这是新生中小城市的重要后备力量。这些特大镇,有的位于县政府驻地,有的位于非县政府驻地。
对于县政府驻地的特大镇,可以区分不同情况,加快推进整县改市。对于非县级政府驻地的特大镇,情况比较复杂,各方面的认识还不尽一致,关键是如何处理好与所在县的关系、调动所在县的积极性,这需要在试点基础上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同时,对暂时设不了市的特大镇,要扩权赋能,以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改革人事权及强化用地指标保障等为重点,赋予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允许按照相同人口规模城市市政设施、公共服务标准进行建设发展。
《21世纪》:在改变城市结构体系的过程中,今年非常火的特色小镇将扮演什么角色?
陈亚军:特色小镇首先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建制镇的概念,主要是非镇非区的创新创业平台,各地不能把特色小镇与小城镇概念相混淆。如果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做得好,完全可以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抓手,也可以成为供给侧改革一个平台,如果做得不好,按照传统的模式去打造,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发展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必须要立足地方实际,遵循客观规律,切忌一哄而上。前段时间,我们出台了一个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五项原则、九大任务,目的就是引导各地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之路。
陈亚军:专访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
王尔德: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12-1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