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农业与环境的协调问题、是数量与质量保持一致的问题、是供需关系协调失衡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从种植业的投入端做起。”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农业商会副会长、山东圣丰种业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王书平对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表示,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对政府报告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培育农业新动能,强化水、土壤污染防治,抓好农业面源污染”尤为关注。
“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种子是根本,农药、化肥是关键。”王书平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水土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农产品安全的诸多问题,倒逼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发展过程中,粗放施肥、过量喷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
据了解,在施肥环节,我国多数农民采用的是“大水大肥粗放式”的传统方法,肥料浪费严重,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实际平均只有30%,而发达国家的肥料利用率是70%-80%,这样的方法同时造成水资源的高度浪费。
“多数农民根据销售网点推荐购买施用肥料和农药,销售点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推荐的肥料不一定适合作物,但往往为了多挣钱,让农民多施肥、多打药,而农民也有‘多施肥、多打药,才能有好收成’的错误观念。”王书平介绍,过量施用或偏施大量元素,会导致农作物营养失调,体内部分物质转化合成受阻,造成农产品品质降低,且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王书平指出,粗放式的施肥和喷药已经导致土壤酸化严重、大量耕地板结、土壤营养失衡、微生物种群失调。同时也污染了地下水源,而国内雾霾的频发与过量使用大量元素造成水土气环境立体污染、土壤生态恶化均有直接的关联。“粗放施肥、过量喷药造成农业立体式污染,成为雾霾形成的元凶之一。”
此外,目前我国种子市场上存在假冒伪劣、侵权套牌出售的现象。由于维权和执法力度较弱,对于多数侵权行为只能进行行政处罚,缺乏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品种侵权明目张胆,而且责令停止侵权的判决难以执行到位,无法及时、有效制裁恶意侵权行为。”王书平直言,“保护植物新品种权有待加强,亟需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结合以上问题,他提出了三个建议:第一是大面积推广定制肥、液体肥,对用户进行精准补贴。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满足“水肥一体化”的硬件要求;对已经开展液体肥研究和推广的企业给予直接补贴、奖励,或以项目的形式予以扶持,鼓励这类企业开展大田作物液体肥和水肥一体化的研究、推广;并对使用液体肥的农户进行直接补贴,农户花较少钱就能使用液体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第二是树立《农产品及农资定制化商业模式》标杆企业。鼓励具有研发能力的农资企业,从农业全产业链出发,根据市场需求,实现农产品、农资定制化。从投入品上保障农产品安全,从而促进供给侧改革和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此外,国家政策应加大力度,对该类企业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扶持,助力实现农产品及农资定制化。
第三是制定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尽管我国农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在不断加强,但植物新品种保护无法可依,侵权犯罪者量刑太轻,严重挫伤了品种权人的创新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的健康发展。建议尽快制定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增强对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进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和供给侧改革。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华工商时报》201703-08(记者/田未)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