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队伍仍是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队伍不稳、素质不强、待遇不高、保障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难以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和健康需求。”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安顺市文联主席姚晓英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将乡村医生统一纳入社会保障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3月7日澎湃新闻)
村医是农村村民家门口的医生,随叫随到,为患者看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一般的头痛脑热之类的小病不出村门就能就诊,遇到急难病症也能及时采取措施往医院转送,如此既能让患者节省治疗成本,也方便村民就医。乡村医生是农村居民健康的“守护神”,作用举足轻重,因而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改革的发展,农村变化非常之大,城市与乡村的差距逐渐缩小,但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就交通来说虽说已经通到了村甚至通到了组,但是农村居住地相当的分散,不可能家家通公路,村医还得靠双脚行走,背着药箱翻山越岭前往。再则,乡村经济不平衡,有些村相对贫困,尤其是在“乡村一体化”背景下,取消了药物提成,而鉴于农村的现状,诊疗费和补助费不可能高,村医的收入来源非常有限,另外,因种种原因一些村医未能纳入社会保障,有的成长期的“临时工”养老、医疗等方面没有跟进,带来一定的后顾之忧。由此,导致不少的专业毕业生不愿去,“我国现有125万乡村医生中,其中不少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从医的赤脚医生,他们都已经在65岁以上。”村医处于高龄化状态。
农村地域辽阔人口分散,农村医疗服务亟需跟进,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村医。让专业人士愿意去并留得住,除了精神上的鼓励之外,还得在社会保障上给以支撑。合理的提高村医的报酬和待遇,使他们劳有所养,病有所医,像其它医院的医生一样有尊严。给村医以社会保障既是对其辛勤付出的补偿,也是实行“医药分离”改革的必要之策,将有助于调动乡村医生的工作热情。
给乡村医生提高收入,看起来要拿出不少的钱,但此钱花得值,看病问题是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大此方面的投入也是加大民生投入之一。再则,农村医生多了,医术高了,对城市医院看病难也是一种缓解,尤其是老百姓看病成本更省,这个钱出得值,不仅有利缓解看病难,而且从村民节约成本的角度看,也有利于缓解“看病贵”。
解决乡村看病难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将村医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重要的支持和鼓励,通过此举吸引更多的专业者加入,村医多,医术质量提升,到城市医院看病的数量就会减少,有利于减轻城市医院的压力。将村医纳入社会保障将有利于激发村医的积极性,走村上门,结合当地实际,中西药结合,使服务和医术都将提升,村民将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方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