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一种经济形态、社会形态、人居空间,也是社会变化的显示器。1990年代以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虽有乡村企业发展,外资进入,但总体上乡村主要还是土地资源和劳力的供应地。城市对她索取之余,对乡村本身的建设贡献很少。
而今社会对乡村的认识有很大的变化,乡村不仅仅是劳动力和土地的供应地,而且是一个生产、生活、休闲的“综合体”,一个生态安全的场所,一个文化之源、乡愁的寄托。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市化认识的反思,“美丽乡村”则是在社会发展新阶段对乡村问题重新审视、反思之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认识方向。
今天讨论的乡村问题,是以乡村为发展本体,以乡村复兴为总体思路,把“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基础。
反思增长型现代化
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改革开放后,很多领导和专家出国看到城市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即认为“现代化”就是这样,产生了误解。城市是人口密集、建筑密集、设施方便的现代化聚居区,但是现代化不等于高楼大厦。用先进的理念、科学技术来改造生产生活,或创造新型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样是现代化。
同济大学的金经昌先生在1980年代初就提出,城市发展是一种循环发展的过程。这种循环,从人们对物质环境的认识看:
第一,人们从乡村进入城市,追求城市生活,后来发现城市不是好的居住环境,又从城市回到乡村;
第二,人们认为高楼大厦是现代化,建筑从低到高,当认识到高楼大厦有很多弊病的时候,发现低层建筑才是舒适的居住场所,由高到低;
第三,过去把城市看作是钢筋混凝土建成的环境,大量的植被和水体被改造成钢筋水泥。而今人们认识到环境如此重要,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城市环境从绿色到灰色,又从灰色到绿色;
第四,过去认为城市越大越好,越大越方便,就从小城市奔向大城市,后来发现大城市有太多问题。国外提出“小的是美好的”,小城镇、小城市更适宜生活,于是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
这些观点至今仍给人启发。由于人们对现代化认识上的误区,城市、乡村都追求高楼大厦。由于乡村规划以城市的思维进行规划建设,也使乡村越来越像城市。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规划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强调城市的生活品质。哪些内容是以人为本?规划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乡村要什么?乡村最需要的是交通、环境改善,方便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资源,而不是高楼大厦。乡村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的现代化,这是乡村现代化的关键。
我国不同区域的乡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也不同。西部地区城市还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还是大规模地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乡村发展还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当中。因此最重要的不是高水平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而是研究如何对乡村进行分门别类,根据发展条件和阶段,确定发展方向,从而对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等要素进行有效、可持续地配置。
东部地区的乡村建设发展已到新阶段,人口流动逐步稳定,但环境问题明显,无序建设突出。因此,东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研究人口的变动趋势,确定村庄发展前景;继而进行乡村环境整治,包括交通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保证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到位;发展特色产业、引进新的业态,建设田园综合体等。
过去的“新农村建设”强调三个方面:农村生产力增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更重视的是如何发展农村的经济,对农村的传统、文化强调不够,直接的表现是迁村并点和安排农村生产。
对于一些偏僻的、分散的,人口规模较小的村落,虽然也要基本公共服务,但等级可以不一样。单纯以村庄合并来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是有问题的。
“合并”不利于保持乡村面貌,如果合并之后的乡村转变为城市的居住区,那么,过去的一切社会关系都被打乱。村民需要的现代化,可以通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升级,及市场原则下经济发展的自由流动来实现。
“新型城镇化”是对过去城市化方式的反思,目的是为改变以往只注意发展不注意保护,只注意经济不考虑民生,只注意城市不考虑乡村,只注意增长不注意调控的城市化发展思路。
新型城镇化考虑的是城乡的互动关系,“美丽乡村”可以说是它的一种行动计划,包含了行动的目标、行动的方式,例如基础设施如何下乡,如何进行财政支持,企业如何下乡等具体的实施性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结合到乡村的增长发展和脱贫等问题中。
用现代化的设施、文化、思想来调整改变农村凋敝的现状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
从“生产性”探讨城乡关系
乡村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不可能没有生产,也不可能只是一个被动的资源提供者。没有经济基础,不可能支撑乡村庞大的空间和人口。
在小农经济的状态下,村庄规划要考虑耕作半径和耕作距离,对从事农业的村庄,附近应该有大片的农田可供耕作。
村庄本身是村民集聚的场所,以居住形态为主。目前乡村已经走向综合经济,从农业走向工业、服务业等,但并不是所有的村都要发展生产。
1980年代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企业,是乡村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发展阶段。现在所提的乡村要发展特色产业,应该与村庄的自然资源、文化及手工艺特色等联系起来考虑,成为乡村居住形态的一种组合形式,并不是为了让村庄成为生产基地。
比如乡村农家乐和一些特色手工艺品,是一种消费经济、消费性服务业形态,并不影响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也不是一种主要的谋生手段,只是一种乡村特色的展示和价值的体现。
而镇则应该是乡村的经济、行政、服务中心,有乡村企业、工业区、公共服务中心、商业、金融等服务业,以消费和生产形态为主。
乡村的经济支撑应该在镇上,劳动力的工作应该在镇上,主要经济收入也在镇上。乡村发展要把城乡分开,也要把村镇要分开。不是每个村都需要规划,特别是自然村。
城镇化的特点是集聚,利用现代化交通工具、信息网络和设施,完全可以实现居住和工作就业的集聚。城镇工作,乡村居住,当天通勤或周末通勤,城乡人口可以相互自由流动,这才是真正的“城乡一体化”。
现在很多的县镇都还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乡村发展一些可以缓解需求压力的产业,比如电商。一定容量的农家乐、电商有助于发展乡村经济。
当前,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城市资本如何进入乡村。现在很多城市资本,包括一些开发商、建筑师,从复兴乡村的角度在乡村发展旅游业和民宿,出资承包全村,进行大规模改造。
但问题是:有些投资商更新改造农村是以赚钱目的,为了吸引外来人而不是致富本村人,甚至把本村人都赶到别的地方。这种改造的方式导致的结果是过度商业化,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倒置。人文生态全部由外地人来维护,肯定会逐渐失去原真性。
如果只有“小桥流水”而没有“人家”——原住民,只是物质的简单保留,自然会“千村一面”,这样的乡建是和乡村复兴的本意相悖的。
因此,乡村建设一定是为乡村居民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更好地维护乡村的生态,传承乡村的优良习俗,使他们真正感觉到乡村社会是好的。
规划师首先要宣传乡村对国家和人民的意义和价值,鼓励乡村农民建立自信心、自豪感。其次就是协助乡村规划的主体——村民和村委会,在技术上给予支持。其三是“穿针引线”,帮助村委会、镇政府联络有关部门来支持和研究乡村规划,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的引进,公共服务的配置,来促进乡村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考虑引进企业或者资本。现在城市规划不仅要做规划,而且要做策划。
超越“乡愁”的发展
“美丽乡村”弘扬的是多元化人居环境,但城市化依然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美丽乡村”并不是去限制大城市人口,让剩余劳动力回到乡村。城市和乡村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解决城乡之间的互动关系需要以此为基础。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发展的规律有很大不同。例如,郊区化。西方的郊区化是中心城区的衰落下的郊区化,中国的郊区化是中心城市扩展优化和城市外围的新区、新城发展同时出现。
逆城市化是西方语境的表述,是产业人口向乡村迁移以及新型产业在乡村的布局。这与社会发展阶段有关,一方面新兴的高技术产业需要优美的环境、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和信息网络,所以在城市郊区和广大乡村发展起来。
一些管理阶层机构、大学、科研基地、企业公司等也进入乡村;同时,社会进入休闲消费时代,人们的需求不仅是温饱小康,还要更好的休闲环境。一些旅游小镇、康体养身场所也纷纷建立,这才使西方国家出现了企业人口从城市走向乡村和逆城市化现象。
当前中国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矛盾是在城市。在乡村农产品、劳动力、土地长期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城市已经有责任、有能力、有条件来支持乡村的发展,不能第一次“剥削”农民,第二次“剥削”农民,第三次还要“剥削”农民。
当前城乡关系的重心就是怎样更好解决这些发展矛盾,包括基础设施延伸、文化教育下乡、产业互联、组织管理等。这是城乡互动、互助和一体化的关键。
“美丽乡村”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美好的人居家园,其重要任务是将过去破坏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乡土习俗回归和修复,制止当前无序、盲目的发展,以及“像城市一样发展”的错误路径。
因此在乡村规划里,纠正问题,解决矛盾非常重要。由于规划的主体是村民,乡村规划需要突出农民的主体性,发挥农民的能动性,挖掘老百姓的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做他们需要的规划。所以要进行大量的公众参与。只有村民参与、共同讨论作出的规划,才能更好地服务乡村。
城市就是城市,乡村就是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关注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差异性,也关注各自的资源、环境和优势。
承认差异、缩小差别。要以公平和同等价值的观念来对待乡村发展,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美丽乡村”和农村现代化都是持续的发展过程,而非运动性政策,建设完毕就终止了。无论城市和乡村,都要与时俱进地持续发展。
作者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土地规划人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