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瞿卫国:农民返乡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 作者:瞿卫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04 录入:王惠敏 ]

乡村,首先是乡村人的乡村,是普通农民的乡村。没有农民的乡村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就像城市没有了市民城市就不能称作城市一样。同样,没有农民的乡建,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乡建。所以,新乡村建设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留在乡村的农民安居,让离乡的农民回家,让充满活力的知识青年人下乡。

1、乡村是农民的归宿

乡村是农民的根,是农民最终的归宿。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特点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的环境。何为农民?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农民就是以农业产业作为谋生手段的群体,而乡村则是承载农业产业的社会。虽然,现在一些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农业的一些产品也可以在城市里生产,但这些不仅只是实验或者小规模,大量的农业产品还要依赖于乡村的农田土地。何况是中国科学技术还不足以支撑农业产品离开乡村的土地,中国的农业伦理也不许农业离开乡村的土壤。所以,让农民回到去乡村去,既是农民职业的需要,也是中国传统农业的情节使然,中国的农民历来具有土地情节,视农田土地为农业生存之本,落叶归根成为世代中国农民祖传家训的传统,乡村成为世代农民的归宿也就是历史的必然。

城市是农民的借住地,是农民临时的谋生场所。在中国,历来具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区分。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越来越明显的城乡二元格局,让市民和农民的身份分界泾渭分明。虽然现代社会已将这种职业的边界与痕迹变得模糊,但在人的骨子里这种职业边界是无法弥合的。所以,虽然很多离乡进城打工的农民,在城市里找到工作,安了家,获得了成功,但这种身份的差别,让这些在城里扎下根的新生代所谓农转非的“市民”在很多城里人的眼睛里依然是二等公民。更何况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因年龄、身体状况、文化知识、技能和社会背景在城市里从事的都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危险活,在城里无房、无户口、无保障(文化教育、医疗救助、社会养老)和无尊严。现实迫使农民最终选择回到乡村之路。

更重的是,当农民不再倾心于农田,当城市的繁华日益成为农民向往的目标时,农业也就只是夕阳残照了。当中国的农业真正到了不可养活中国人自己的时候,中国的社会稳定就会出现问题。这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经验证明的一个铁的事实。历史不可忘却,教训就在眼前。让农民回到乡村去,也是中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2、让农民回家成为一种可能

让农民回家,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场运动能解决的问题。让农民从城市里回到农村,必须为农民的返乡做好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准备。这些准备包括良好的工作环境,多层次的农业就业机会,不低于现有在城市工作的收入标准,便利的出行、教育、医疗与互联网通讯的手段与技术,丰富的文化生活和休闲场地等等,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一种有尊严的生活。唯有如此,农民返乡回家才能成为可能。

农民是一种职业,其意思是说要打破现有农民的固化概念,即把农民从现在传统定义中的农民作为身份和职业的双重符号中剥离开来。本书中的农民不再是一种具有标签意义的身份符号,而是同现代城市工人一样是一种职业形式。社会身份有贵贱之分,农业职业没有高低之别。未来的农民,和其他形式的劳动者一样,只是一种从事农业产业的农业工人的代号,是指身处乡村从事农业的一部分人,它与人的社会身份以及由社会身份引发的一些名誉、地位及社会保障的供给没有直接的关联。农民的幸福感、荣誉感、尊严度的高低不再与是不是乡村人相关联,而是与他在他从事的农业产业中的成就、贡献有关系。唯有如此,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才有可能。

其次,科技和农村的发展已让农民回家成为可能。前面已说过,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首先要从概念上厘清,解决什么是农民的问题。但重要的是要有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职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纵观中国近三十年的科技发展水平,为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创造了技术条件。如机械、电力、生化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走进乡村,一方面,新的农业装备的运用,极大地减轻了农业劳动者(农民)的劳动强度,让农业不再是一种又脏又累的辛苦产业。另一方面,农业生化技术在优化农业种源,同时提升了农产品的产品和品质,让农产品不再是滞销的“大路货”,更重要的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在乡村的推广,让乡村的一二三产融合成为现实,农村电子商务、乡村物联网技术,让中国农民的农产品走出乡村、走进全国消费者手中、进军全世界市场等等成为可能,并已成为了现实。因此技术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已不是问题。

同样,农村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始于上世纪末的新乡村建设运动,为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得到改善。包括村庄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农村电网、人畜饮水、村庄卫生和农民居住环境等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样,三、四十年的农村改革开放,也让农民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些都将为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创造了可能。

当然,这里说的农民并非是当下固化于传统小农思维的农民。所谓小农思维,就是指农民世世代代人死守自己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并在这一亩三分地上依靠男耕女织方式来过生活的农民,也不是现在人们在乡村常见的“386199”式(“38”指妇女、“61”指儿童、“99”指老人)的农民,而是一个拥有现代知识、使用现代技术和装备,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以及由传统农业衍生新产业的新农人。

因此,未来的乡村,农业也不再只是一种乡村产业的代名词,更多的是乡村产业众多生产要素中的一种;农民,不再是一种固化身份的“二等公民”,农民也不像城市人一样:成为房子而生的“房奴”,成为整天为空气质量、食材安全忧愁的“失眠人”,成为生活在高竞争压力下的“机器人”,而是一个充满自信、且生活愉悦的新农人。乡村成为未来的奢侈品,农民回家已不再是一种梦想。

3、让年青人返乡成为一种时尚

没有年青人的乡村,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乡村;没有年青人的产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产业。年青人是一个社会活力的象征,也是一个社会永续的进步与发展的动力,让年青人返乡,让年青人在乡村安居乐业,是新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新乡村建设运动成败的关键性一步。从严格意义上讲,一个没有年青人回来的乡村建设运动,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乡村建设实践。

这里的年青人包括三个层面:返乡的原居民、回乡的城市人、下乡的青年学生。他们中有经过培训的传统农民,有热爱乡村的城市下乡创业者,更有拥有高等学历和系统农学专业技能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用自己的知识、理念和技能,甚至是资金和人脉,改写农民的形象。

让原居民返乡是重点,返乡的原居民是第二代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有着无法抹去的乡村情节和土地梦想,也熟悉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民俗风情,熟悉农业的农事节庆和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他们无法割舍的父母、子女等血脉亲情以及由此衍生的人伦社会关系网。他们的返乡,让第一代农民无法劳作的农耕产业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农耕文化不至于出现断层;他们的返乡让已招致破坏的社会人伦秩序得到了恢复。即让壮者不在颠沛,让老者不再守望,让幼者不再流泪。

让城市人、知识青年下乡是关键。文明带来发展,知识改变命运。未来的乡村一定是现代化的乡村,未来的农业也一定是新知识、新技术支撑下的农业。把城市的文明融入到乡村,把新知识、新技术引入到农业,则要依靠这一批来自城市、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所谓的“ 新农人”。他们的观念、知识、技术、人脉将会是推动新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未来的村庄,在大街小巷往来穿梭的熙攘人流中,人们看到的不再只是原居民,还有外乡人,更多的是城里人;不再只是生产者,还有消费者,更多的是旅行者;不再只是有老人,还有小孩,更多的是年青人。年青人返乡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农业汇评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