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朱启臻:发展有机农业和现代农业,不要忽视了村落的存在价值(1)

[ 作者:朱启臻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7-27 录入:易永喆 ]

近地就地生产

村落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不仅在于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常常是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更主要在于这些村落十分方便生产,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近地就地生产。就近就地生产可以节省劳动时间,方便田间管理,这是农业生产特点所要求的,因为农业生产(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时时刻刻需要农民的照料和应对各类突发的灾害。远离土地的农民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

近地就地的农业活动逐渐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农民种自己的菜园,在院子了养鸡种菜,既是生产,也是生活活动的一部分。近地就地形成的微田园、田园综合体,也是当今发展旅游的重要景观资源。今年中央提出了“新田园综合体”的概念,有很多解释,其中不少解释就忽视了近地就地农业生产的原则。由此我们想到那些撤点并村,让农民集中上楼的做法,农民远离土地,严重违背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律,削弱了农业生产,也严重消灭着优秀的农业文化,决策者和实践者都应该向村落汲取智慧。

由于近地,使得人们熟悉和了解周边自然环境、农业环境、甚至地块特点,形成了与地域特点的地方知识和传统技艺。对农民来说,一块土地种什么、怎么种,才能产出更好,他们都了如指掌。农民把当地的气候,土壤环境、地质和耕种技艺有机结合起来,发现和培育出许多独特的具有地方风味的传统产品。很多名牌农副产品都是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如浙江的龙井村。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作为农业文化的代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四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其核心保护地为山水奇秀的方山乡龙现村,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田鱼村”。由于农业产品品质受小气候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有时特殊品质的农产品只表现在很狭小的地理环境中,换个地方就长不出特色品质的农产品,没有长期的近距离观察、体验、反复比较是难以发现的。这种长期的观察体验,就依赖于村落的存在。

我的家乡位于房山区的一个小山村,那里自古以来生产柿子,由于具有多汁的特殊品质,该村被誉为“磨盘柿第一村”,附近的村庄都种柿子,但是只要离开这个村庄,柿子的品质就发生了变化。其实就是在这个村子里,柿子的品质也是不一样的,真正具有典型特色品质的百年老柿树园就集中在一个自然村的某片山前小气候里。中外学者都考察过这里的小气候特点,日本专家也曾到访。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这里的特殊小气候造就了柿子的特殊品质,与品种无关。这种差异是如何才被发现的,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不断比较的结果。试想,如没有了村落,一个外来人,一个陌生的经营者,怎么可能发现果实品质的细微差异。


(作者系《中国乡村发现》学术委员、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朱启臻头条号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