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贺琳:戳戳扶贫工作的疼点

[ 作者:贺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07 录入:实习编辑 ]

  “悠悠万事,扶贫为大”,在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役中,计划方案制定完整了,目标任务明确了,领导干部责任压实了,普通干部深入基层了,产业项目建设有序开展了,脱贫出列时间排好了。然而,付出与回报不对等,投入与产出不相称,现实与效果反差大,显然,扶贫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戳戳扶贫工作的三大疼点。

  疼点一:我待对象如初恋,对象虐我千百遍。

  在“结对帮扶”、“驻村扶贫”过程中,扶贫干部谨小慎微、忐忑不安,精准识贫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生怕错评、漏评。而对象不比谁家更持家,只比自家更败家,不以勤劳致富为美,却以挤入贫困行列为荣,甚至不惜在村委会、政府放泼耍赖,也要证明自身贫困。扶贫干部绞尽脑汁、苦口婆心,为扶贫对象想办法、出主意,生怕对象不能如期脱贫。而扶贫对象稳如泰山、不为所动,面对切实可行的产业脱贫路子,不给自己鼓劲加油,而一味讲客观困难,甚至将扶贫干部送来的扶贫物资变为恣意挥霍的资本。

  疼点二:满纸扶贫表,一把辛酸泪。

  为了体现扶贫工作的“实、齐、全”,各类登记表、调查表、信息采集表、帮扶卡、扶贫手册、整改台账等等,犹如雨点般的下达基层。有村干部说,为打印资料,他们村已经用坏了3台打印机。诚然,表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计划、安排和分配扶贫工作,使得工作能够更加有的放失、有条不紊,也便于上级检查时候做到有据可查,有理可证。然而,面对大考时,由于各级考核标准不一,扶贫干部就必须充分发扬“老黄牛”的蛮拼精神,白+黑、5+2,按照不同标准完善不同的资料,个个熬到“鸡打鸣”,人人变成“熊猫眼”。如此这般,让辅助考核的“表格”,变成了扶贫干部的沉重“负担”。

  疼点三:琼楼玉宇不足贵,但愿长住不复搬。

  对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各地大力支持实施异地搬迁项目建设。房子建好了,美观又大方,质量也有保证,可是实际入住率并不高。究其根源,首先是中国人传统的“安土重迁”情节深厚。当前农村主要以老幼为主,老人受这种观念影响更深,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 不愿轻易搬迁。其次是相关政策不同步。由于土地、山林的改革滞后,搬离了,耕种的土地更远,责任山林管理更难,与其远离土地,不如就地就便。第三是配套设施不实用。商店、广场、文化、娱乐、健身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但是群众需要的鸡棚、猪圈、牛栏等缺失,导致畜禽无处养、农具无处放、谷物无处堆。异地搬迁要实现“搬得出、稳定住、要致富”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扶贫工作中,一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宣传方式,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脱贫致富,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升困难群众自我脱贫、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要坚持实际成效为主,资料台帐为辅的检查方式。各级检查组要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检查工作更多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户,了解他们对扶贫工作的评价和要求,察看实际行动和效果,在根据所见、所闻,再印证相关部门和扶贫工作人员的资料,不可本末倒置。三是要坚持配套政策同步,配套设施同步的方式稳步推进异地搬迁工作。要在推进异地搬迁工作的同时,加快农村土地及林权改革步伐,完善配套农用设施,解决搬迁贫困户的生活、生产实际困难,确保群众愿意搬、主动搬。

  作者单位:湖南省溆浦县财政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