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并非"土"和"俗",新时期的中国乡土文化需要重新被审视
在我国近一万个“不可更动”的文化遗产名录,其中80%在农村。事实上,我们文化的基因就在乡村。文化遗产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是人类文明得以绵延传承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如今,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老手艺、老歌谣、老民俗、老礼仪、古老乐器、传统戏曲正在慢慢地消失和离去。
从去年6月起,中国乡村之声专门成立《记忆乡愁》项目组,面向社会征集富有地域特色或者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在前后半年多的时间里,《记忆乡愁》项目组共征集到全国各地发来的《传承》推荐作品500多篇(件),其中80%以上的内容来自乡村。
文化薪火,世代传承。此活动获得听众和网友高度评价,河南的麦秆画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起源于宋朝,作品取材简单,就来自于农民收割后的麦田。其无与伦比的创意和精美细腻的制作,使得麦秆画成为馈赠国际友人的佳品。看完中国乡村之声推送的《非遗绝活麦秆画 看一眼越千年》后,网友“液压油管、气动元件”跟帖留言:“一种传承,一种信念,都是底蕴。学习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增加生活的幸福指数”。还有听众称:《记忆乡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希望你们继续坚持下去。
新疆新源县的一位农民自学剪纸,其代表作是巨幅的《清明上河图》。即便是剪纸,也分很多流派,各地选送的剪纸作品均各有特色。如安徽霍邱的“撕纸”自成一体,让人拍案叫绝。通过广泛征集,我们发现散落在民间的优秀技艺比比皆是,仅位于贵州黔东南的凯里就给我们推荐了近百件风格迥异的优秀手工艺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但即便偏远的苗寨,会苗绣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这些优秀的乡土文化,多数将面临30年后只能在影像中回忆的窘境。
早在70年前,费孝通先生就提出了乡土重建的问题。但乡村真正的衰败,城市化的巨大威力,到今天才显露无遗。伴随城镇房地产化的急行军,作为中国文化基石的乡村以无度的节奏消失,而中国数千年文明的传统和历史也随之消失。据天津大学的一份研究显示,2000年,我国还有370万个乡村。2010年,中国乡村数量削减到约260万个。乡村以每天一二百个的速度消亡。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表示:“一些乡村数千年来历经战争和灾难而存活,但却在和平时代因拆迁或领导者的短视而注定要消亡。”甚至还有专家认为,如果乡村被彻底摧毁,那么中国人就不再是中国人了。因为在中华古老的农耕文明中,我们拥有以家庭和紧密关系网为支撑的道德价值观,但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乡村的凋敝不仅反映在人口结构的变化上,还反映在传统手艺的消失。中华民族在农耕文明中,积累了很多的技艺,这些技艺既是对物质的极大节约,又产生了大量的艺术品。但在工业产品充斥的时代,这些都不存在了,或者濒临消失。过去精巧的竹篾器具,别致的蓑衣、斗笠等等,被农家乐和农庄搜集去,当作一种“乡趣”和“历史”展示给食客们。曾经被外国学者称之为中国宝贵财富的民间手工艺,似乎走到了尽头。湖南大学王君柏老师说:我们一再批判西方文化霸权,希望抵制西方文化入侵,却忘了流传5000年的中华文化正在自我毁灭。
黄帝提倡“敬天、爱民、惜物”的文化传统,贯穿了整个中国文明史,使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民族累积了无以计数的文化财富。今天的中国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也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东方文明具有如此漫长的历史,可能是在历史中沉睡得太久了,现在如此急切地拥抱现代化和西方化,似乎每个中国人都担心搭不上最后的一班地铁。在大规模的城市化中,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平衡被打破了,新的平衡尚未形成。如何保护民族的文化长城是个大问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乡村之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