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昭吟:乡愁经济:城镇化的新范式

[ 作者:刘昭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09 录入:王惠敏 ]

2014年是我们这个行业——大型区域开发咨询——的变革元年。自2013年底首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及紧接着2014年初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指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以来,我们面临着城镇化思维与技术的断裂性变革:城镇化,不再仅是物理条件的规划建设,更是主体经验的认同建构,这将颠覆已有的区域开发模式,一个陌生的全新范型将在我们眼前展开,我们称之为——“乡愁经济”。

作为城镇化新范式,我们主张的“乡愁经济”的核心观点是:永居才能保乡愁,经营方可谈经济。这是一个基于历史反思而照见未来的素朴定义。

乡愁,是那些我们正在流失的集体记忆与生活方式,是过去10年快速工业化与投机性城市化的代价。改革开放以来受全球产业转移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动机影响,我们为全世界书写了一场速度与规模皆前所未见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而同时这也成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得我们在时间与空间的压缩中、现代性对传统的消蚀中、技术理性对整体性观点的覆盖中、统一性对个别差异的收编中、真实需求与投机性供给的脱钩中,经验着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碎片化,而在日常生活中时时面临主体性的认同危机。

这个主体认同的碎片化,肇因于工业化的穿透性。工业化作为现代性的表征,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也以技术理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穿透所有领域,并辩证性的回敬其自身。在环境方面,人定胜天的技术理性取代了人对自然的敬畏,自然成为科学理性的对象而不再具有神灵性,传统的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不再是哲学与技术手段,而现代性在允诺风险控制的同时,带来了全球尺度的环境灾难。经济方面,批量化生产侵蚀了手艺人的生存空间,规模经济消解了范畴经济,个体的差异化需求被统一性产品所压制,竞争性的市场规则瓦解了社会纽带及其道德原则,而原为市场扩张的金融流通所允诺的风险控制,也因投机性的自我繁殖而形成在全球尺度上无人可倖免的泡沫经济。社会方面,空间的功能性片区化、生产流程的片段化、以及房地产业所诉求的空间隔离,主体的身份认同被功能碎片化的收编在功能性的社会关系里,甚至穿透为择偶规则,以完整个体而存在的异质交流不复存在。文化方面,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实践所积累、所演化的即为集体心态与文化,然而或因文化载体与再现场域的人居环境快速的或被拆除、或被改造、或被伪造,或因迫于生存或因追求成功学的不断迁徙而造成居无定所,都导致文化积累的断裂,遑论演化,这使得完整性的主体认同呈现了失根危机。

当今,乡愁重回我们的视野,是日常生活的多重认同建构,是一个关于永居的计划。认同并不是个体特征,而是个体通过其与社会的反身性互动产生的自我了解,从而区分自我/他者、我们/他们。工业化主宰的统一性、收编性的认同建构,正在被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所改写,而反射信息化的时代特征。现代性的技术理性规训了个人日常生活,个人直接体验被抽象知识系统所隔断和宰制,形成一种被媒介的经验。移动互联网提供一种更易于支付、更普及、更互动、更直接、更及时的实时表达与沟通,为个体直接体验提供了回归的可能:八卦消息转发胜于央视新闻,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对接松动中间商垄断,销售者、生产者、消费者角色混合成为市场经济的新单元,线上交易所消费的符号意义甚于产品功能,基于直接情感和信任而少于算计的粉丝经济已然发端。认同与信任,正在从被科学理性媒介的现代抽象知识向个人直接经验转移,而直面情感、道德、以及社会纽带。

在这个意义上,乡愁之于城镇化,既不是简单的反工业化、反城市化,也不是浪漫派文艺腔。它是城镇化所遭遇的路径选择,及其计划性认同建构。计算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人退出市场,有血有泪、爱恨情仇的自然人重生为交易单元,被隐匿的真实需求破土而出而可见、可度量、可定制、可供给,传统生活智慧的整体性认识重回人们生活,产品就是服务就是媒介就是认同成为新的商业模式,以其为基础的社群化成为新的社会组织方式,并重构城乡空间关系。这一组空间的新发展逻辑,我们称为城镇化的新范式——乡愁经济,是家园的新故乡计划,而以永居与经营为其根基。

作为策划者,我们思考“乡愁经济”,首先面临的是区域开发的商业模式的变革。10年来,区域开发就是房地产开发,开发商以地产销售为其快速回收的渠道并享有高额利润,而房地产销售诉求的不是真实的居住需求,而是房地产的投资性甚或投机性。于是,旅游地产只做地产不做旅游,养老地产只做地产不做养老,文化地产只做地产不做文化,旅游、养老、养生、文化仅作为地产促销口号,没有实质产品与服务;而购房者并不介意,因购房与囤积黄金没有差别,是避免货币贬值的投资渠道。这导致缺乏经营、缺乏居住人群的地产只是一座空城而不是社区,而空城无法拉动产业发展,最终,区域开发没有导致区域发展。

随着房地产供给过剩和泡沫化,以及可持续发展与精明增长成为区域发展的诉求,真实需求成为房地产的供给标的,而必须回应情感、期望、道德、信任、与认同,过去聚焦于房地产暴利的城市化模式将退出市场,区域开发将转向先经营后开发、多经营少开发的格局。然而,一段时间内,区域开发无可避免的仍以土地财政为路径依赖,房地产获利仍是促使开发商绑定区域配套项目的动力,但区域配套项目已无法仅提供硬件而欠缺运营,因为人们不再为投资性或投机性购房时,将更多的重视宜居成熟度以及区域魅力。是以,开发商提供区域配套时,不仅必须运营,更须证明其出色与商业成功。经营,无论是区域吸引力或社区经营,将成为区域开发的核心竞争力,者正是城镇化新范型“乡愁经济”下开发商的巨大挑战。

面对区域开发商业模式的变革,我们愿意作为先驱者,摸索“乡愁经济”的范式构成。我们选择性的构建“乡愁经济”的产品框架及其区位要求。在框架目标方面,基于移动互联网所支撑的直接参与、符号体验、线上线下结合,“乡愁经济”以认同建构为核心组织个体/群体、物质/精神的四维矩阵关系。我们对此四向度界定目标和产品类别:个体向度追求的是身心健康,是为健康产业;基于移动互联网凝聚社群认同的强大能力,群体向度要追求的是同质性群体的异质性社会,是为社群经济;物质向度的目标是使真实需求进入商业视野,取代投机性投资的开发逻辑,要建设的是全客层社区;精神向度的意义是文化传承,在新故乡的永居中代际传递传统生活智慧,取代假古董的历史伪造,要树立的是传家小镇。

向度之间形成的象限,其意义和产品分别是:群体-物质象限是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议题,生态农业是我们的首选产品;物质-个体象限是人对物质的占用和使用,是生产议题,在信息化时代我们聚焦于生产性服务业;个体-精神象限是自我认同建构的文化经验,我们关注具有学习意义的文教产业,而不是粗暴或恶俗的文化消费;精神-群体象限是集体心态,基于城乡二元体制已然普遍化为城乡对立,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体心态,我们主张通过参与,甚将参与层级细化到以家户为单位的城乡结对子,建立城乡之间的社会纽带,重构对等性、对话性的城乡价值。

作者单位:乡愁经济研究室、urbaneer都市工作群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愁经济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