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龙南东水村赖氏始址祖祠重光仪式为中心
【摘要】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民间文化应传承并体现传统文化的精华,形式多样化,文化内涵的象征性、丰富性、深刻性应在一定的文化活动或仪式过程中得到回应,满足乡村民众的文化需求。客家祠堂庆典仪式调动了社区文化资源,在民间叙事中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契入了新的家国理念与品质,体现出地域性的乡村民间文化价值认同。
【关键词】客家文化;客家祠堂;民间仪式;价值认同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乡村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商业经济的冲击力度也在增大,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何更好地传承,或者说如何在乡村生活中更完美地契入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更好地在民间礼仪活动中重构文化形态与价值认同?带着此问题我们试图以民俗学、人类学方法,通过对江西省龙南县杨村镇东水村赖氏始址祖祠重光仪式过程的深度描述,以及对其文化象征内涵的挖掘,我们认为乡村民间文化可以有多样的形式,形成一定的文化机制,秉承优秀的文化品质,创新文化内容,以此满足乡村民间文化的需求。
一、客家庆典仪式中的动态程序
仪式是民间文化中参与性很强、很能体现民俗文化内涵的表演活动,通过仪式可以融合群体意识,增强认同感;同时,通过仪式活动也使民间文化得到再次认同与传承。
江西省龙南县杨村镇东水村是一个以赖氏为主的客家村落,据当地《赖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由赖海真、赖海清由龙南县上蒙龟湖(地名)迁来此地开基,已有600多年历史,赖氏老祠堂早已破旧,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土坯房改造,2014年初重修了祖祠,于2014年10月18日(农历八月廿五日)举办了隆重的太平堡(今杨村镇从明代起隶隶属于太平堡)赖氏开基始址(小地名为“月光垇下”)祖祠重光仪式。
庆典之前,成立了太平堡赖氏入迁始址修祠理事会并组织祖祠的维修事宜,并在村口龙杨公路(龙南县城至杨村镇)边创建了敬思亭,重新议定堂名怀海堂,重立祖牌,讨论决定举办祖祠重光的有关大事。诸如活动经费的筹措、牌匾的制作、宗祠的布置、主要组织者的分工、主要参加者名单的拟定等。并将决议用红纸打印成公告《维修太平赖氏入迁始址垇下祖祠倡议书》:“杨村东水月光垇下乃赖氏入迁太平之始址。……今因年湮世久,古祠厅宇坍塌,势在必修。……诚邀各房梓叔兄弟共献爱心,为修始址古祠慷为赞助,共襄其事。”同时,修祠理事会还同时决定了捐助办法,并一同发布,主要内容是赞助办法,如凡赞助1万元以上者将个人芳名立匾于祠,凡赞助99元以下者红榜公示芳名,等等。捐助办法发布后,根据实际情况,又形成了新的决议,后来也以公告形式发布,包括捐款达一定数额者可碑刻芳名并参加竣工庆典,捐更多者列为理事成员,或理事会顾问,其支祖公名(即分房先祖名字)也可刊于捐享牌,等等。庆典仪式还要请专门的人来主持,通常是由知书识礼、德高望重的社区精英(通常称这一角色为“礼生”),以此传达较为完整的客家传统礼仪程式,并展示乡村文化的活动形式与内容。
二、庆典仪式展开的物质载体及文化意义
庆典仪式实际是乡村文化的一次有效展演,可以让参与的民众感受到传统祭祖过程,并受到孝礼教育。文化的展演需要一定的载体,在庆典之前需作周密的物质上的安排,从物质材料准备上看,预备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厅门口摆“一张台”(方桌)一张,备香炉一个,用于设立祭祖场所,并供祭祀之用;
2.以红布架好“天桥”(有的地方称为“彩桥”),祖宗牌位由族人抬着从彩桥上面通过。彩桥从祠堂内的祭祀神台延伸到大门口“一张台”边,约16米,用桌子支承,将红布铺在桌面上,并订好、固定,防止红布触地,以示洁净;
3.公鸡一只,仪式过程中现场宰杀,按宗教仪式取血用于“点光”,以示人与神的沟通;
4.先备一只熟鸡和一个猪头、一条猪尾,代表传统祭品中的“三牲”,供祭祀用;
5.五谷、苹果、柑桔等素果祭品,以及清茶、米酒等,放置于祭祀神台上,供祭祀用。就祭祀与祭品而言,台湾客家祭祀则一般分春祈、秋报,春祈祭品分上下座,上座摆清茶素果,以六湿(金针菇、木耳、香菇等)六燥(饼干、桔干、柿干等)为主,下座则荤素均有;秋报不限祭品,荤者如神猪、神羊等,素者如糖果等。[1](P49-53)祭品都是当地日常生活物品中最好的,并相对固定。
三、庆典仪式的程序与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民间文化通常以一定的程序与仪式来体现。杨村赖氏庆典程序比较复杂,主要可以细化为如下几个方面:
1.迎接祖牌
农历八月廿五日上午九时许,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同时鸣爆、奏乐,介绍来宾。在村口敬思亭边,祖宗牌、二世祖祔食牌、捐享牌顺序摆放在扛盒中,并用红绳系好,使之平稳。扛盒在喜爆声、唢呐声中抬到祖厅门口的“一张台”上,等待吉时开光。
2.理事致辞
理事会总理事赖观荣代表赖氏修祠理事会致辞,欢迎前来参加重光仪式的宗亲与嘉宾,表达庆典原由及意义。
3.揭开堂匾
赖氏祠堂的堂号通常是“颍川堂”。东水村赖氏祖祠重修后将堂号重新命名为“怀海堂”。
当地文化能人、原杨村中学校长赖观扬就重修太平赖氏开基始址拟定堂号为怀海堂发表如下意见:
“祠堂命名,旨为纪念策发之源,勉励后嗣向上发展,其名可因地、因人、因物、因事及美好意向而定之。太平赖氏始址祖祠,原未命名,修祠中,众裔要求议定堂名。……最后确定以怀海堂为名,其寓意有三:一可含开基始祖公名,以为纪念;二可表现开基始祖字辈,让后裔谨记‘海’字辈,是太平赖氏开基始祖;三是期望胤嗣胸怀大志,放眼大世界,心胸广阔大如海,包容百川气量宏;站得高,望得远,方能立大志,成大事。故,经理事会成员讨论,一致通过立此堂名。”(见庆典后编印的纪念册,文字由赖观扬撰写)
上午十时,怀海堂堂号牌匾揭牌仪式正式开始,由礼生作唱赞:
公元二○一四年,甲午岁八月廿五日,黄菊绽金光,金桂吐芳香!太平赖氏始址祖祠,维修又重光。恭请祖牌升龛立座大吉昌!吉日吉时到,开红“怀海堂”!(同时鸣爆、奏乐)
唱赞,也称为喝彩,是祭祀活动中常见的祈愿形式。从文化空间看,唱赞的内容包括时间、事由、祈愿内容等。唱赞完毕,将悬挂于大门口上方的“怀海堂”匾额上预先遮上的红布拉开、取下,预示族人确认了堂号,赖氏宗亲因为重修祖祠再次认祖归宗。
4.祖牌重光
开光是一种宗教仪式,通过一种仪式来接引灵性,使人对开光物品具有敬畏虔诚之心。民间认为,祖宗牌位开光后,裔孙才能获得祖先的护佑,通常由木匠、风水师或礼生来执行。
有的地方是将祖宗牌位进入祠堂前,在大门外,由地理先生或德高望重的礼生用手电筒把光照射在镜子上,再由镜子反射到祖宗牌位,以示开光,意味着祖宗牌位从此由普通木牌赋予了灵性,可以接受裔孙的祭拜,并有护佑后裔的神性,之后才迎入祖祠中,此谓“重光”(亦有称为“开光”“点光”)。祖牌重光后,由礼生向祖牌祝赞:
伏以!我鲁班师傅来开光,开得房房都富贵,代代子孙皆满堂!一点红花点在头,代代子孙做诸侯!二点红花点在中,代代子孙在朝中!三点红花点在尾,代代子孙大富贵!房房户户大兴发,荣华富贵大吉又大昌!(同时鸣爆、奏乐)
开光后的祖牌被赖氏后裔认为具有了灵性,对祖先的信仰转而体现在物化的祖牌上,通过这个载体呈现出来。从开光祝赞中也可知,人们对于开光后的祖牌极具虔敬之心,认为它可护佑后裔子孙满堂、荣华富贵、朝中封侯,并加以祈愿。当然,这种源于传统农业社会的文化思想暂且不管它的结构形态与价值取向是否正确,但它却通过相关的民间仪式在当代得到进一步的认同而延续下来,在民间具有它的生命力,并被赋予象征意义。祖牌开光使得族人对祖先的认同得到进一步强化,以一种血缘关系方式再次凝聚族人的意志,增进了族谊与团结,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区的互助与稳定。
5.扶牌进堂
到了选定的吉时,礼生唱:“贤裔扶牌进堂!”(同时鸣爆、奏乐)由理事会总理事宣布6名护持祖宗牌位人名单,在鼓乐声中,6位扶牌宗亲分列“天桥”两边,净手后手捧祖宗牌位,并将祖宗牌位从红布面上缓缓移行,送进祖祠。
6.升龛立座
到了吉时,礼生唱:“祖牌升龛立座!”(同时鸣爆、奏乐)将祖牌捧到祭祀台上安放好,然后在祭祀台前唱赞词:“恭祝老少平安、丁财兴旺、荣华富贵、大吉大昌!”然后奏乐、鸣爆。
7.上香省牲
祖牌已登龙位上,秉烛上香、省牲、摆供品(同时鸣爆、奏乐),指定专人负责将五谷、鲜果、三牲、酒杯等祭祀器具与用品摆好;同时派人将“天桥”红布和揭祖牌后的红布扎成球状,然后披挂于堂号匾额上,象征赖氏族人已凝结成一股绳,团结在以“怀海堂”为中心的宗族组织中,表达血脉亲情与族人的凝聚力、向心力。
8.祭祖
杨村庆典仪式中,祭祖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严肃的仪式,有主祭、陪祭,有鼓乐配合,按大小房份与辈分高低秩序,按儒家祭典大礼行“三献礼”,然后告祭:
“公元二○一四年岁次甲午八月廿五日,维修太平赖氏始址祖祠理事暨孝敬乐捐嗣孙,代表通堡内外六万后裔,谨以香楮烛帛,三牲五谷,清酌庶馐,时鲜果品,钟磬雅乐,肃立恭拜,告祭于历代同暨迁始祖赖公海真海清二公及祔食祖神位前。”
此祭文由赖观扬写成并告祭,前面尽诉告祭事由、场景与氛围,后面则以韵文方式呈现出家族发展史,是一份浓缩的微型族谱,旨在缅怀赖氏祖先功德,启迪族人述继祖德,祈愿后世发达隆昌。
赖观扬拜读完祭文之后,焚化祭文,并念祖牌升龛发彩词:
“日吉时良,喜气飞扬;太平赖氏,公祭祖堂;太平列祖,惠泽绵长;千万嗣孙,沐祖德光。一要世世蕃盛!二要代代隆昌!三要事事吉利!四要人人安康!五要事业兴旺!六要前程辉煌!七要怀乡敬祖!八要家富国强!九要千秋繁衍!十要万代吉祥!”
发彩的时候每念一句,吹笙一小段,同时在场众人高声应答“要哇”(或“有哇”)。这样的发彩仪式一方面是祝愿宗族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参与性、互动性很强,很有感召力,很能凝聚人心的文化活动。这一过程“往往受到诸多复杂的因素的影响,充满了传承与变异、延续与创造、传统与个人创造力的不断互动与协商。”[2]通常情况下是由地方精英来组织,客家地区则由礼生或族长来牵头,台湾客家祭祀则选定炉主、推举首理、邀约里长(村长)参与,两岸客家人所表达的祝愿之情是相通的,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民间文化活动中文化形式与内容上的创造力、创新性、多样性,这也使得民间文化不断得以传承和创新;另一方面也看可出,民众透过这些民俗文化表达出其向善、向上的精神追求,尽管这包含了不同程度的功利色彩与价值追求,有的表达出国家利益的在场,追求公共价值,如和谐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等,有的表达的是宗族利益,如子孙满堂、家族兴旺、宗族团结等,但整体上来说所传达的是民众精神诉求的正能量。“形成区域民间文化活动重要的激励机制,目的在于达成血脉亲情的结构秩序、宗族文化的认知、乡土情感的释放。民间文化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民间文化承载的形式与内容,使民间文化作为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3]这也是民间文化活动得于不断举办的内在原因之一。
四、庆典仪式中的文化氛围营造与价值认同
表演理论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的本土化,倡导进行“综合研究”,注重“把文本的研究与语境研究结合起来,把静态的文本研究与动态的表达过程和表演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对集体传承的研究与个人创造力的研究结合起来。”[4]庆典仪式中,除了仪式程序不可缺少外,营造庆典的氛围也是很重要的民间文化形态要素,包括张灯结彩,包括在路口上挂标语、祝语,以及主人请来乐队,有的还请来舞狮队、舞龙队,请来戏班演戏,来宾要送鞭炮、花炮,并一路放鞭炮以示祝贺,同时也告知主人有客人要到来,这些都是动态的民间庆典符号,也是按照当地风俗来操持的。所有这些都体现出节日的氛围,使民间文化体现出热闹、安详、喜庆的色彩,这也是区域化的民众情感的释放载体与心灵净化手段,因为通过这样的活动,民众之间交际与感情沟通更多地体现出融洽和谐与喜庆求吉状态,是有利于促进社区稳定与发展的,可以说这也是民间文化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通过文化手段凝聚社区力量、增进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
庆典活动中文化体现是多样的。既有仪式的动态性,也有静态的,包涵着浓郁文化色调的营造氛围方式,如在祠堂内外张贴喜联。并且这些对联中将宗族源流、敬祖孝宗、祈福求吉等内涵融汇其中,把庆典的宗族氛围、吉庆祈福愿望表露出来。这也是民间文化的重要叙事策略,也可以说是社区民间文化资源的组织与调动,成为社区民众重要的精神生活载体。
太平堡赖氏始址祖祠维修重光祖牌升龛立座庆典中,祠堂里还启用了新的柱联,这些楹联通常由当地文化能人撰写,如赖观扬题写的:“追远报本怀先祖/睦族敦亲裕后昆”“颂先祖风范垂青史/扬后裔光彩衍神州”“庆祖祠重光祖德馨香传千秋/祝宗支繁衍胤嗣富贵兴万代”“万代嗣孙勿忘祖/四海宗亲皆崇根”“满室和气颂祖德/一堂欢声起人文”;赖红枫撰写的“怀思一国修身正道人和睦/海纳千河克己为公族即兴”(“怀海堂”藏头诗联)。
杨村赖氏开基始址纪念建筑物敬思亭也刻有柱联,有赖观扬所撰:“敬宗爱族恭兄友弟传美德/思祖兴家尚武崇文育良才”(“敬思亭”藏头诗联)“由两郡至桃川拓太平方成望族/从三圣学经典开盛世才可兴邦”;有赖红枫撰联“耕读两成功六百华堂留祖迹/官商齐显手万千裔子绍先猷”。
这些对联毫无疑问地体现出了赖氏宗族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当地民间文化在传统楹联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民俗文化活动和宗族庆典仪式而进行的民间文化创造与创新,楹联中结合赖氏庆典活动主题,把赖氏先祖的开拓历史、崇文尚武、修身立德等深度浓缩,特别是敬思亭里的对联,简直就是桃川赖氏族谱的高度概括,透露出客家人“寻根报本”“敬宗爱族”“思祖兴家”“耕读兴邦”的精神情怀,这既衬托了庆典氛围,又体现了宗族文化的传承,表达了“修身正道”、“克己为公”、崇先报本、睦邻敦亲、向上向善的美好心愿,这也是民间仪式庆典中所承载的乡村文化精华之一,其民间文化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有相通之处。
五、结语
杨村赖氏祖祠重光庆典仪式的人类学描述,可以看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民间文化应传承并体现传统文化的精华,形式应多样化,文化内涵的象征性、丰富性、深刻性应在一定的文化活动或仪式过程中让民众在参与中得到理解,满足乡村民众的文化需求。作为乡村民间文化活动的客家祠堂庆典调动了社区文化资源,在仪式叙事中融合了崇祖敬德、修身自律、积极向善等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出地域性的乡村民间文化价值认同,对社区稳定与发展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玉振.新屋祭祀好风俗——簿传信仰平安戏[M].台北:日创社,2001.
[2]杨利慧.民间叙事的传承与表演[J].文学评论,2005,(2).
[3]钟俊昆.从客家祠堂庆典仪式看民间文化的传承价值与机制[J].民俗研究,2015,(5).
[4]杨利慧.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念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J].民俗研究,2011,(1).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业考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