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5-17日,2016中国休闲农业黄山峰会暨首届中国庄主节在安徽黄山隆重举行,会议期间发布了《中国休闲农业绿皮书》、《中国休闲农业黄山宣言》、“休闲农业百人会”等三大重要成果。
本届峰会紧紧围绕新时期、新常态、新形势下休闲旅游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打造协作机制发展”这一主题,进行前沿性探讨的同时,还开展了广泛的实战性交流。现整理其中几位重要嘉宾的主旨演讲以飨读者。
嘉宾简介:申孝重(韩国),世界乡村旅游学会东北亚分会会长、韩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学会会长、韩国江原道大学经管学院院长、东亚农业经济学会会长
主旨演讲:韩国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变化与历程
很荣幸给我这样的机会来这里和大家分享经验。感谢各位!今天在这看到那么多参会人员,让我感觉到各位对这次峰会有多么重视,我敢说,我们的未来是非常光明的!
我主要讲五个部分,前面主要概述一下韩国农业政策从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演变,后面重点放在第四、第五部分乡村旅游和第六产业化政策。
早期是低经济收入时期。主要农业产业的定位是提供粮食和劳动力。韩国曾经也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也曾经历过饥荒,所以当时的农业政策是把农村变成一个提供农作物和劳动力的地方。到了50年代、60年代,国家采取了一个绿色革命。到80年代,通过科研、开发调整了农业的政策。当时的农业定位为粮食生产基地和缓冲地,当然农村也是自然和城市的缓冲地带。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农村有多方面的社会公共价值。
随着这种情形变化,国家的政策转向农业科研开发加上追求高附价值的农业。2000-2010年,这10年时期,是中高收入时期。国家意识到农村必须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就要把以农产品为中心的农业转变为以乡村地区为中心,这个转变就体现在相应的农业政策上面。具体表现为2000年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和2010年至今的农业第六产业化。
接下来大致回顾一下每个阶段发展的代表性事件。第一,50、60年代的历史革命,为了解决50、60年代的食品短缺和走出贫困,国家当时的战略策略是采取大规模的农业粮食生产和工业化。这些画面反应了当时韩国贫困的农村状况。70年代开展了一场新农运动,这场运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们行为上的变化还有外部建设的变化。当时流行的一句口号就是“我们什么都能做”,政府号召全民合作。
接下来一阶段是80年代的农业科研与开发。科研机构进行一些实验,并且开发利用一些新的产品,还有一方面通过教育实现普及。到了90年代转向了追求高附加值时期了。这个时期的农业发展包括农产品价值的实现、升值和商业化,商品化以及有机农业生产。那么到了这个阶段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进一步增加农业的收入?农场收入应该包括农业生产活动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传统的农业方式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的话就要开展高附加值的农业,意味着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和基础建设。另外一个方面,可以通过非农收入,就是建立一些营销体系和发展乡村旅游。
在增加非农方面的收入也需要花费,但是花费的目的不一样。比如说开展乡村旅游,他投资的主要是一些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到了2000年,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农业非农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的开放,游客不断增加,成为了农场的主要收入。各个地方利用自己的特色开发了一些农庄旅游、乡村旅游。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这个地区曾经是韩国的军事禁区,后来改成了非军事基地。对于韩国那些已经服过兵役的人来说,这些地方对他们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他们并不想再去回忆部队的这些生活。但是对于那些没有服过兵役的人来说是不一样的。这些人很想了解军事禁区是怎样的?里面有点什么?于是,这边就设计了一个骷髅一样的标志做为景区入口。当地就通过这样特色吸引城里的人来游玩,诸如此类的,在韩国发展了很多个不同的特色乡村。
为什么乡村旅游会蓬勃发展?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一种手段,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基于各自的先天资源和环境条件,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农村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废除限制可持续的发展的因素。衡量一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要有以下三点:
1、是不是可持续的?2、是不是有教育性质的?3、有没有当地社区参与的?
如果有的话可能带来四个方面的影响: 环境、社会、文化、经济。
1、环境影响:开展乡村旅游的一个主要条件是乡村及沿途独特美丽的景观和干净整洁的环境。因此,一旦某个地区要开展乡村旅游,那么各种环境都将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美化,甚至大为改善。
2、社会影响:由于乡村旅游需要当地人参与,农村旅游将使当地社区及其人民提升管理能力。这还会带来超出最初预期的更多发展。
3、文化影响:通常,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因此,所有的文化都应得到很好的保护并充分对外介绍。因此,当地居民应提升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意识甚至会改变对待本地文化的态度。
4、经济影响:首要的最希望实现的预期,地方经济的振兴。直接效益:总的收入增加,居民人均收入增加。间接效益:乡村旅游业的规模的扩大及其拉动效应(交通、文化、景观和环境、设施的改善等)。
成功开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无形资源、农业、社区及其居民。
韩国乡村旅游产生的背景,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和超老龄化,小于40岁的青壮年人口减少超过65岁的老年人增加(约1/3的农民)农村经济落后于城市经济,年轻劳动力不断离开农村。为了改变这个趋势,韩国政府1992 - 2006年间投资7,910亿美元用于农村结构改革和增加农村收入;于2004〜2013年间投入10,820亿美元用于农村发展项目。但是,情况并没有什么明显好转。
相反,农村平均收入不到城市平均收入的80%,农业贸易赤字大幅增长,达到了 188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了4.7倍(以2008年为基数),说明政府投资拉动没有产生效应。在这个背景下政府提出了第六产业化的理念。它的基本理念是打破以农产品生产为导向的传统农业概念。农村地区的未来:基于农业生产(第一产业)的第六产业化。也就是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核心组织、农民或农业合作社,通过包括生产、加工和销售农产品在内的第六产业化,努力实现农村发展。
怎么实现呢?第六产业化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食品工业(农业+加工)
第二阶段:与营销代理合作,市场销售
第三阶段:乡村旅游业与农村设施的商业化
发展的结果会产生大规模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将保证韩国农业和农村的未来。
然而,如何获得农村发展所需资金,对第六产业化的成功至关重要。换句话来说,最重要的是,实现农村发展的途径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因此,在制定农村发展第六产业化政策之前,需要进行理论上和实际上彻底的调研。
提出第六产业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Bromley在1989年提出的《内生发展理论》为农村发展前景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这个理论,可以得出一个潜在的结论,那就是结合农村发展的内生因素可制定出可持续发展模式。
个人做了一些建议:自由市场经济可能导致发展不平衡。内生发展战略的潜在成功并不否认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而是互相支持。也就是说,不同思维方式的经济学可以应用于农村地区。明显的例证是在经济发展、增长过程中经常被忽视的许多传统和习惯。如地方风俗、地方特色产品和当地食品,往往成为差异化产品或服务被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消费者喜欢和认同。
制定农村发展政策的用意实施激励措施(基于市场和公共物品),促进农村经济主体和社区进行投资和生产。也就是说,运用布莱顿理论,重点关注有形和无形不可移动资源的潜在价值,改进地方能力之后,采用混合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以农村自身为主导的农村发展政策。为此,应该考虑以融合的方法,实行第六产业化,这将促进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内生增长。
下面分析一下:增长、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金。城市化进程已经蚕食了农业用地,老龄化(超老龄化):劳动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在下降。传统来说资金就是有形的资本和金钱,遗憾的是农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资基础设施或引进新项目。因此我觉得我们要改变对传统三要素的认识。我个人认为: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我们可以教育当地居民和使用年轻劳动力、年轻学生,所以国家在大学推行实习的制度,使得城市的学生通过学生实习计划有机会可以去农村工作。再比如说,资金这一块,我们要对传统的资金概念进行反思,提出了现代概念的无形资本。现在资金概念,不仅仅是现金,资本还要包括自然、环境、景观、文化、传统、历史、本土信息等非货币资本。根据这些要素,我们对原来认识的偏差做一些调整。采取的策略,我们要进行分类,根据非货币资本量(NMC)分类,通过市场细分和市场差异设置目标市场在本地也可以开展类似的项目。根据非货币资本量(NMC)分类:
非货币资本量不足:农业收入为导向的农业策略
非货币资本量充裕:以非农业收入导向的农业策略
通过市场细分和市场差异设置目标市场、高品质农产品、确保食品安全
选项一:作物品种少但供应量大(适合高级百货公司和超市)
选项二:作物品种多但供应量小(适合会员和合同培育)
我们有一个成功的例子:当地农产品合作社推行一个“美食爱好者”项目。它很好推动了人们对于优质农产品的认可和消费,我认为在本地也可以开展诸如此类的项目。
因为农村和城市的职能和角色不同,所以为了实现未来的农村和城市的互补合作关系,我们就要对现有产业进行产业融合。要考虑到第一产业中粮食的安全问题。第一 + 第二产业:农业 + 人力资源 + 货币资本融合要进行一定的验证。第一 + 第三产业融合分两种:
基于乡村:农业 + 人力资源 + 非货币资本
基于个人:农业 + 人力资源 + 货币资本
开展乡村旅游正好是第三种融合方式。比如说中国由于地方的差异,会有丰富的自然、环境、景观、文化、传统、历史、本土信息等各个地方的资源。我的观点是要非货币资本这方面进行投资和调研。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对乡村进行细分和分类。
我的演讲结束了,多谢大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醉美古村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