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胡定寰: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在何方

[ 作者:胡定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09 录入:王惠敏 ]

我们讨论的关键问题是中国粮食生产的成本问题或者说是中国粮食生产的竞争力问题,由此引发对中国农业发展出路问题的探讨。

下面摘录了经济之声和胡定寰老师的几段对话。

央广网北京10月8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今年我国夏粮实现“十二连丰”。去年,我国粮食生产量连续两年稳定在1万2千亿斤以上。粮食大丰收,按说应该让国内的粮食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不过,数据却显示,今年前7月进口粮食7256.8万吨,同比增加22.4%。也就是说,我国粮食呈现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现象。这种情况又为何会发生呢?

国内和国际的粮价差多少呢?目前,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已全面高于国际市场,到今年上半年,大米、小麦、玉米等主粮价格均超过国际市场的50%,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完税价每吨大体比国内低1000元,导致粮棉油糖等进口不断增加,出现了“边进口、边积压”和“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现象。

经济之声: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对于国内农业发展来说肯定不是好现象,这和我们农业的竞争力不强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来分析,现阶段适当地扩大一些种类的农产品进口,对于下游的加工业来讲是否也可以起到积极的效果?

胡定寰:肯定能够起到积极的效果,因为如果进口农产品的价格有所降低,加工企业的成本也就会随之降低,市场就会因此而扩大。我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进口大麦的价格降低了,我们的啤酒生产企业就可以制作更多的啤酒,消费者就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消费啤酒。

经济之声:目前,农业发展要求我们适度规模化经营,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趋势是一二三产联合发展,也就是说,粮食的竞争力,已经不仅是农业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其他各个产业。从各产业综合发展的角度来看,提高粮食的竞争力有没有什么新的方式?

胡定寰:最近一些专家提出了一些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并不是机械化能力差,也不是劳动力或农民的种植能力差,而是在土地所有方面面临着困难,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扩大我们的种植面积和规模。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而是小修小补,或进行差异化竞争也是于事无补的。第二,我们还有一个地租的问题,地租的价格高,农产品的价格肯定比国外贵,所以我们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无法改变我们在国际粮食市场中的地位。

经济之声:提升种田农户的素质是否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胡定寰:关键的问题是,在市场的机制下,高素质的人才更愿意去企业做事,因为企业挣的钱多,而种地挣的钱少,但是在美国、荷兰等地,有能力的人都去种地,因为他们种地挣的钱比企业多。所以我们要转变这一机制,鼓励优秀的人才来从事这一方面的工作。(孔俊华  农资与市场杂志 )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资与市场杂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