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贵付:新思维 新方法发展县城教育

[ 作者:张贵付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13 录入:实习编辑 ]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长期的战略决策。县城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是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农村人口市民化的主要承载地。吸纳乡村适龄儿童进城读书享受更好的教育,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城城市的一项基本功能,我们理应因势利导,及早规划,科学布局,适应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用新思维、新方法发展县城教育。

首先要认识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县城教育的扩张和乡村教育的收缩是这个动态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中央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首先要满足进城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等公共服务。因此,县(市)级政府要把办好县城教育作为整个农村教育的重点。县城的城市规划要有前瞻性,要根据县城发展的趋势优先布局未来的学校。

现在有一种舆论认为,农村学生向城市流动,导致了农村学校的萎缩和乡村文化的消失。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把农民变成市民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农民的孩子不到城里上学,什么时候能够变成城市市民?当前很多已经进了城的农民,长时期不能融入城市的文化与生活,最后只能又返回乡村。形成这种现象与他们当初没有到城市的学校读书是有很大关系的。

其次,要解决当前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不足的问题,消除中小学的超级大班。这是检验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与否的标志。当前农村学校的超级大班主要集中在县城。2016年4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到2018年基本解决县城和乡镇学校超大班额问题。”可见消除超大班额的问题多么重要!对于消除超大班额,国务院2016年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可操作性意见,即“提升县城和重点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就是要增加投入,新建一批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消除超大班额还要解决师资问题。目前,县城范围内的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编制基本饱和,甚至超编富余和闲置。一方面要增加新教师编制,引进年轻教师,增强新鲜血液。另一方面,要挖掘县城教师资源的潜力,精简非教学机构,比如:教育局机关、勤工俭学办公室、教学研究室、电化教育馆、教师管理站、教师进修学校、体育艺术卫生管理站、招生考试办公室等占用财政教师编制的、五花八门而又人浮于事的机构,将富余教师充实到学校教学一线,以满足学校增容之后对教师的需求。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第4期 总第1203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