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措施,夯实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基础;会议指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要紧密结合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土地深耕和节水灌溉等,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是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央每年的1号文件已连续14年关注农业。尽管我国农业粮食生产已经连续10多年获得丰收和增产,但粮食产量上升的空间也是越来越小,如何做到粮食总产不下滑并且继续稳产高产,传统的一家一户联产承包种植模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科技的投入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制约了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在保证土地承包权和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之上,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采取深耕深松等方式提升耕地质量,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为此,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健全规划、资金等统筹机制,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协调开展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生态保护等建设。
国务院常务会议将生态保护建设纳入农业发展范畴,具有深远意义。在传统的一家一户种植模式中,农民的种植技术多是停留在经验上,对现代科技尤其是农药化肥的使用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不仅危害了自然生态,也使得粮食生产和农作物存在较大的健康安全风险,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是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饮食卫生安全打下了基础保障。同时,着力全面实施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等建设,既是为适应土地集中连片生产的要求,更是为发展现代农业种植和科技的高效投入提供的有利条件。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完善建后管护机制,建立全国统一数据库,依托遥感监测等对高标准农田实现全程监控、精准管理。重建设、轻维护一直是各地农业基础设施发展过程中难以克服的弊端,从以往的媒体报道中就不难看出,不少地方耗费巨大投入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乃至高标准的农田,在短时间内发挥重要作用和取得成效之后,因为维护上的乏力和管理上的薄弱,使得投入的效益很难持续,甚至造成了巨大的投入浪费。国务院常务会议不仅提出要完善建后管理机制,更要求建立全国统一数据库,依托遥感监测等对高标准农田实现全程监控、精准管理。实际上这是将高标准农田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后管理,纳入国家和地方统一管理监督的范畴,既是精准管理的制度完善,更是对重建设、轻维护弊端实施的一项根治措施。
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既不能有任何疏忽松懈心理,更不是农民个人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加大政府投入,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共同参与高标准农田投资建设和管护。如何正确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这句话,在笔者看来,加大政府投入,并不局限于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本身的投入,它还包括维护农民利益和创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良好投资环境的各项人力物力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投入与管理相互促进又见效慢的系统工程,如何在保障农民利益和收入增长的前提下,推动土地有序转移和优化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关键。因此,这是一项基于建设高标准农田和事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全方位投入,既不能用单纯的资金数字来衡量,更不能着眼于现实利益来计较得失。要用农业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全面谋划。
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现代农业种植格局的基础,是为加大现代科技投入和实现机械化种植创造便利条件,更是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和增产增收的基础保障。深刻领会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含义,认真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措施,夯实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基础。将建设和精准维护齐抓共进,让农业生产得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强大、更稳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青年网 2017-02-0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