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倩等:安徽省金寨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调查

[ 作者:李倩 洪曙光 刘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05 录入:吴玲香 ]

作为国家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中的唯一国家级贫困县,金寨将宅基地制度改革与扶贫搬迁等政策相结合,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力促脱贫攻坚,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宅基地改革+”效应

“宅改叠加各项扶贫政策红利,让金寨农民得到‘一盘肉’”

金寨是山区县,老百姓居住分散、偏僻、安全隐患多。在六安市委副书记、金寨县委书记潘东旭看来,按照中央关于脱贫“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金寨面临的最棘手、最迫切的问题是住房保障。因此,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为农民尤其是贫困人口提供更安全、更便利的居住条件。

在一些地方看来,移民政策不够优惠、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杯水车薪、农村危房改造有缺口。“每项政策是零星分散的一片肉,我们通过与宅基地改革叠加捆绑,激活了各项政策红利,让金寨农民得了‘一盘肉’。”潘东旭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自愿退出奖励扶持办法》规定,对任何自愿退出合法拥有的农村宅基地或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自愿放弃申请的,除可获得宅基地退出补偿和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外,还可享受不同的优惠奖励政策。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可享受2万元/人的资金补助,水库移民可获得1.5万元/人的直补,选择到集镇或县城规划区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并承诺不再申请农村新宅基地的,给予房屋拆除补偿奖励和购房房票补贴。

金寨县国土资源局局长陈永开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在政策引导和激励下,全县自愿申请有偿退出宅基地12900多户,其中贫困户和移民户占比80%以上,其余农户住宅也都不同程度存在地灾隐患大、年久失修或远离城镇、出行不便等困难。这些群众搬迁新居,为精准脱贫写下了宅改红利的生动注脚。

全县腾退复垦宅基地2.3万亩,扣除规划村庄建设自用5000亩,新增耕地1.8万亩。“尽管腾退宅基地面积小且分散,但复垦出来的都是向阳、优质的耕地,将对山区生态保护发挥长期效应。”陈永开说。

通过腾退宅基地推进扶贫搬迁,确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可没有足够的资金,好事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宅改就是无木之本、无水之源。据县长汪冬介绍,试点前期,除了国家层面给予的贫困户、移民户资金补贴,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投入1.15亿元专项资金扶持外,主要靠县乡两级财政投入,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本已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收入实在难以支撑。

“感谢国土部拿出了压箱底的好政策。”潘东旭的感谢溢于言表。2016年10月,国土资源部专门出台政策,支持金寨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径,允许宅基地腾退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先行在省域范围内调剂使用。汪冬介绍说,金寨已经以每亩48万元价格成功转让两个批次2814亩指标,有意向性购买的还有8000余亩,全部挂牌成交后将为脱贫攻坚筹集50多亿元资金。意味着,这完全可以承担12900户宅基地有偿退出和各项基础设施投入的45亿元成本。

宅基地改革引发蝴蝶效应,助推了当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最近,这个山区县因为去房产库存成效显著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关注。据统计,一年来全县共引导近5万人口到城镇和规划村庄,消化县城房地产库存近3000套,去化周期由改革前的36个月降为现在的15个月。

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的“明白账”

“补偿+奖励”,多种退出形式给农民充分的选择权

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是金寨试点的主线,科学的村庄规划是试点的前提。

退出宅基地,农民搬到哪儿,有笔明白账。据县国土局副局长郑汉涛介绍,为确保农村居民户有所居、有序集中,改革试点之初,金寨实施了“1+X”村庄布点规划,按照每个行政村1个中心村庄、不超过3个保留自然村庄原则,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全县规划183个中心村庄、397个保留自然村庄,引导农民有序向城镇、规划点集中。据统计,全县12900多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其中到规划村庄9000余户,进城入镇3000余户。

退出宅基地,农民能拿多少补偿,也是明白账。参加宅改的家家户户都有一张搬迁奖励政策明白纸:一户一宅或多宅选择其中一宅的农户自愿退出宅基地的,既有补偿,又有奖励。

补偿分为两块:一是地上房屋拆除补偿金额,按不同结构每平方米250元~600元计算。二是宅基地退出补偿金额,已确权发证且符合规定面积标准的,每平方米补偿70元,超出规定面积标准的,每平方米补偿35元;未确权登记发证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理事会和确权单位共同现场核实,经公示无异议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按房屋占地面积70元/平方米、房屋占地外的宅基地35元/平方米的标准补偿,补偿面积不超过160平方米。农户签订退出协议后6个月内腾退房屋并验收的,补偿标准上浮30%。据测算,这两部分合在一起,退出宅基地的农户平均每户可获得补偿7.8万元。

奖励则分为三种。一是到县城购房的,叠加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补助,房屋拆除补偿标准上浮30%,按购房面积给予800元/平方米房票奖励,最高不超过100平方米。自愿放弃申请宅基地的,再给予2万元/户奖励。金融机构提供每户20万元以下的免抵押安居贷款。二是到集镇购房的,叠加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补助,房屋拆除补偿标准上浮15%,自愿放弃申请宅基地的,再给予1万元/户奖励,按购房面积给予200元/平方米房票奖励,最高不超过100平方米。金融机构提供每户10万元以下的免抵押安居贷款。三是到中心村庄建房的,对于建卡贫困户、有直补人口的移民户、人均建房面积小于30平方米的农户,优先分配宅基地;叠加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补偿,并整合有关涉农资金配套建设给排水、道路、电力通讯、广场绿地等服务设施。

“补偿+奖励”,多种退出形式充分满足了农民的不同需求,给了农民充分的选择权。金寨的实践证明,群众得实惠,改革就能成功。

改革之初,不少农民不相信宅改能带来实惠;“政府讲假话,我们才不上当呢。”当事实放在眼前,2017年春节,金寨出现了这样一幕,不少返乡过年的农民主动找到政府要求参加宅改。

严格操作确保改革“不走样”

坚持最严格标准,让改革“新生儿”健康成长

金寨的宅改试点,找到了一条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制度助力精准扶贫的可行之路。同时在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制度性成果。

制定“50+3”有偿使用费阶梯累进收费办法,初步建立了堵疏结合、奖惩并举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利用机制。对“一户一宅”超规定面积部分,超过20平方米以下部分,不收取有偿使用费;超出20~70平方米部分,按每年3元/平方米收费;超出规定面积每增加50平方米,收费标准提高3元/平方米。同时,建立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激励机制,对新建住房低于规定标准的,给予100元/平方米奖励;对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自愿放弃的,按每户2万元给予奖励。

有偿使用的目的并不是收费。“有偿使用与有偿退出相结合,一倒逼一激励,两头发力,既解决农民住房保障问题,又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副县长朱宽江表示。

创新“120+20n”农村宅基地面积标准,确保宅基地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可依。金寨制定了差别化的宅基地面积标准,改传统的单一按户确定为按户和人口综合确定。对每户4人及以下的,宅基地面积原则控制在120平方米以下,每增加1人,可增加20平方米,最高不超过160平方米。

改革宅基地审批权限,破解农民建房审批落地难。对农民建房使用新增耕地的,由县政府审批,省、市备案;使用存量建设用地的,审批权限由县下放至乡镇。

国土资源部有关专家认为,金寨宅基地制度设计的核心是“脱贫攻坚”,即通过宅基地退出奖励补助政策激活其他扶贫政策,并结合规划管控、节约集约和有偿使用、审批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支持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和水库移民搬迁,改善“贫困户、移民户”和居住在“土坯房、砖瓦房、砖木房”中农户的住房条件,同时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提升。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03-2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