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思铁:农村网络的艰辛历程

[ 作者:王思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31 录入:19 ]

网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它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但是,在我国,别说农村,就是全国网络的产生都比较晚。回顾近三十年来的网络发展史,走过了艰辛的历程,经历了五个不同时期。

一是艰苦孕育期(1986—1994年)。1986年,我国积极尝试利用网络;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到1994年4月20日,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正式接入Internet,实现了与国际网络的全功能连接,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接入国际网络,我国网络时代从此开启。这段时间里,中国网络在艰苦孕育中前行。

二是步入平民期(1995—1997年)。这期间,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划网络发展,明确网络阶段性发展重点,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网络作为工具,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走进寻常百姓家。人们通过媒体,了解到网络的神奇之处,即是通过廉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是网络革命期(1998—2002年)。1998至1999年,我国网民开始呈几何级数增长,一场网络革命就这样在两年里传遍了整个中国大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子,我国网络步入持续发展之期。

四是持续发展期(2003—2012年)。2005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网络发展的重点。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发展战略。由此,我国网络逐步走上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之路。

五是全面繁荣期(2013~今)。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信息化”提上了国家战略高度,五中全会正式将“网络强国战略”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网络走向全面繁荣并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

与此同时,农村网络发展则更为艰辛。早在1997年底,河南省孟州市南庄镇桑坡村一些企业就开始建立网页,搞网上交易,陆续“触网”;1998年办起的“桑坡网苑”,把网络引入桑坡人的日常生活,这是全国第一个村庄网吧。在当时,虽然像这样的村庄只是个案,但是,国家对农村网络发展历来高度重视。为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早在1994年12月的“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就提出建设“金农工程”。以后中央多个一号文件都强调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2016年8月,农业部印发了《“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对深化农村网络发展作出了新部署。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从2005开始公布农村网民规模数据,当年为1931万人,到2012年达到1.56亿人,7年增长8.08倍。

(作者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四川省扶贫外资中心主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第39期 总第1238期) 2017-5-25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