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治理微腐败通报没商量

[ 作者:黄自怀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17 录入:实习编辑 ]

  “我的事情怎么在网上被通报了,你们事先和我商量过吗?你知道这对我的名誉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吗,这让我以后怎么做人?如果不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我和你们没完。”近日,浙江省临海市河头镇纪委副书记汪军接到这样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叫梁光良,百步村党支部原书记。他因违规送礼、违规发放补贴等问题被通报,气急败坏地责问汪军。(7月13日 中国网)

  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叫《爱你没商量》,一时间,“打你没商量”“帮你没商量”这样的“句型”流行开来,延续了好几年。仔细琢磨这句流行语,还真有点别样的滋味。“爱你没商量”道出了爱情的微妙,他(她)为什么会爱上她(他),别说旁观者,就连他(她)自己都说不清楚;“打你没商量”如果出于玩笑,则算幽默,如果出于强行,则属于蛮横;“帮你没商量”,则是属于爱心与责任……如今,党员干部违规了,“通报没商量”,那正是治理“微腐败”,正风肃纪、从严治党的体现。

  新闻中的村支部书记,权力不大但胆量不小。他的“豹子胆”不是天生的,而是思想意识上的“偏差”所致。在他的心中,村支书就是一村之主,就是完全的当家人,村里的事情都该由他说了算。“你们管得也太宽了吧!”这是这位村支书面对组织调查时应对的口头禅。可见,在他的心中,他那些违规违纪的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都是“自家”的事,而“组织”是“外人”,不能干涉他的“内务”。这样的逻辑思维,从根子上讲,就没有把自己放在党员干部的位置上,而是把自己当成了封建家长。

  不错,一级村支书确实应该是全村人民的“当家人”,但那是在“服务于民”的前提下“当家”。这位村支书的家是怎样当的呢?村里的钱想怎么发就怎么发,村里的土特产想送谁就送谁,村干部不团结、搞内耗,导致村子发展裹足不前,村民怨声载道。这样的“家”算是当到头了。一名真正的“当家人”,就有责任把家庭建设好,和睦团结,共谋发展,像这位村支书那般的“当家”,别说大集体,小家庭都搞不好。当不好家,还对组织的调查心怀不满,出言顶撞,足见其信仰“走偏”到了怎样的程度。

  违了规,犯了事,组织上调查清楚了,进行个通报曝光,目的是吸取教训,治病救人,以警示更多的人遵规守纪,是很平常的也是符合组织程序的事情。而在这位村支书看来,“通报”还要和他“商量”,征得他的同意,换个话说,要他“审批”了,才能“通报”。这样的逻辑,就是说犯了罪该被判处多少刑,还要同罪犯“商量”才可。当然,如果事情没搞清楚就随意通报,那组织上是要负责任的。只是“如果不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我和你们没完”,体现出的只是一种“无赖”嘴脸。  

  韩非子云:“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我们常态化“两学一做”,就是要加强党章党规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的学习,更能懂得党员干部的“规矩”,更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须知,党员干部在违规违纪时,已经把组织“度外”了,并没和组织“商量”;而犯下事儿后,组织通报一下,还要和自己“商量”,又是哪门子“规矩”呀!须知,从严治党已成常态,正风肃纪贯穿平时,“微腐败”的治理,该通报必通报,是不和当事人“商量”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