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扶贫办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10月10日在京表示,一些地方因为担心扶贫考核评估过不去,出现了拖延症倾向。其在去年10月的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好多地方有了“脱贫急躁症”的现象,过去是想争戴贫困的帽子、多得政策的支持,现在可能是想给自己树立政绩,就虚报脱贫的数字。苏国霞谈到,扶贫急躁症和拖延症都是干部的政绩观出了问题,“我们的工作到底是对人民、对历史负责还是对自己的政绩负责?”(央视网 10月10日)
扶贫工作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民生工程,是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不断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的过程。然而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出现了“拖延病”和“急躁症”的病症。归根结底的说,出现这样的扶贫“病症”,是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了问题。笔者看来,要彻底根治这样的扶贫顽症,还需要在教育引导、科学评估、监督检查上对症下药。
加强教育引导,坚定理想信念。精准扶贫需要干部以让贫困群众真正、永久走向富裕为出发点,心怀贫困群众,实事求是地做好各项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扶贫工作是一项具有巨大挑战性的工作,难度非常大。需要不断强化教育引导,摒弃畸形政绩观,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统一的正确政绩观。牢记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既不急功近利,也不拖延缓慢地做好扶贫的各项工作。坚持以求着务实的态度,扎扎实实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干实事、真扶贫。
健全考核机制,用好科学评估。脱贫攻坚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一些难啃的“硬骨头”。用任务指标给干部压力和动力,让部分领导干部出现了“拖延病”和“急躁症”。建立科学的评估办法,健全扶贫考核机制,改进任务指标考核方式,才是一剂良方。科学地引入第三方评估,可以尽可能地获取真实信息,得出可靠结论。能有效地遏制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情况,这样科学的评估方式,能让地方政府不得不更加自觉地将眼光投向贫困人口,更多关注贫困人口的诉求,有利于实事求是地推动精准扶贫取得良好成效。
强化监督检查,严格执纪问责。用督察倒逼正确政绩观的树立,以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要求为尺子,瞪大眼睛、拉长耳朵,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扶贫纪律,强化追责问责。既要对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对扶贫工作不务实不扎实、脱贫结果不真实、发现问题不整改的要严肃问责,也要对贯彻中央脱贫工作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敷衍了事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做到脱贫务实有效,既能让群众认可,又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以正确的政绩观、扶贫观,确保党的好政策落到实处,让群众的获得感得到提升。
在扶贫工作上要坚持标准实事求是,急躁症肯定不行,拖延症肯定也不行。既不能弄虚作假伤害群众的利益,也不能唯政绩是图损害政府形象。撸起袖子甲油干,不背离扶贫工作宗旨,不辜负民众地希望。
(作者单位:合江县司法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