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干群连心袋”密切党群情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04 录入:吴玲香 ]

“我家去年就脱贫了,现在生活安逸着呢!”5月25日,铜仁市万山区茶店街道白岩村,住进新房子的村民陈太群从墙壁上取下一个文件袋,笑着说“这里还有我的脱贫证据”。(贵州日报 6月3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系群众、服务人民,需要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使各项决策既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又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既反映大多数群众的普遍愿望又照顾部分群众的特殊要求。把“一户一档”变“一户一袋”,有效提升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脱贫攻坚政策知晓率,确保贫困户基本信息透明、经济收入透明、享受政策透明,算得清收入、看得见保障、显得出成效。“干群连心袋”密切党群情。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干部脚粘土,百姓心不堵。一枝一叶总关情。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在“干群连心袋”装着一份基础资料,包含建档立卡户户口簿、申请书、信息表等七项内容;一份支撑资料,含建档立卡户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证等10项。检验着我们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和工作作风。一起苦、一起干、一起过,点点滴滴的记载,势必赢得困难群众的衷心信赖与拥护,凝聚无往不胜的力量。

“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而要得民心,必须要有一颗公心。作为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我们要用公心执行权力,要把是否为民谋利、是否惠民便民、是否符合人民意愿、是否符合群众利益作为衡量用权的唯一标准。精准扶贫户究竟享受到哪些政策、得到哪些实惠?打开“干群连心袋”,就能清楚地讲述自家的“脱贫史”。下大气力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

干部干部,得先干一步。正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诚然,扶贫工作“繁”而“杂”,既要围绕当前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与群众拉家常、谈民生,听取群众的心声和愿望,耐心细致地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心真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当然,“干群连心袋”也是对扶贫干部是否下功夫的佐证。不仅看“评时”,还要看“平时”。让干部真正树立起为群众服务的观念,让“干群连心袋”才能真正发挥其便民功效。

脱真贫,真脱贫,需要扎扎实实行动起来。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党员干部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能不能把责任扛在肩上,都决定了扶贫的最终成效。相信,只要真刀真枪地干,真金白银地投,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定能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