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汽车在农村少之又少;10年前,汽车在村里是有钱有势的象征;如今,汽车在农村已成了普通的交通工具。难停车、常堵车这样的“城市病”在春节期间的农村不断上演。今年过年回家,记者就见识到了这种“幸福的烦恼”。
村里的轿车越来越多
农村也遇停车难
2月8日,农历大年初一,记者回乡拜年。记者的老家位于禹城市伦镇,今年春节再次回到老家,发现农村生活有很多新变化,不少村民开上了私家车。但是车多路窄,农村道路则成了“堵场”。尤其在乡镇交叉路口,不少人临时停车购买礼品,造成堵车。
“现在买车的人越来越多,加上春节期间回乡探亲的外地车,路不够用啦。”老家的一位爷爷说到。
记者数了数,老家有私家车的家庭已达整个村常驻居民的四分之一。加之过年期间有很多在外务工人员回到家乡,村里有私家车的家庭达到半数以上。“农村生活的改善从汽车的数量上就能看得出来,但车一多,就出现了很多幸福的烦恼。”禹城市市中街道南北庄村村民李文柱说。
宋成智是禹城市伦镇牌子村村民,常年在北京打工,年前买了辆车,春节一路从北京开回老家。“刚花了八万块钱买的新车,门进不去、院子里也没地方,只能放在家门口。”宋成智说,“不光是停车难,原以为只有城里才会堵车,没想到回村也碰上了。初二,拉着爸妈去隔壁村拜年还堵了一段时间。”
宋成智说,因为村里的街道都很窄,很难找到合适的停车地。如果把车停到“次干道”或胡同里,其他轿车、拖拉机就没法通过了。
从马车、驴车到汽车
出行方式节节升
年过七旬的村民李文勇告诉记者,村里人过上半数有私家车的生活,是近两三年才发生的事情。
李文勇回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春节的时候走比较远的亲戚,村民还是得靠马车、牛车或者驴车代步。“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养头牛、马或者驴,一个是用来代步,再就是种地的时候耕地、犁地用。春节走亲戚,有些比较远,牛马后面套地排车,也是一种交通工具。”李文勇说。
后来不少农民买了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坐拖拉机和三轮车出行成为新风尚。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更是纷纷开上了小汽车。“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在非农忙时间里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收入都不错,买辆私家车不再像过去一般困难。”李文柱说。
出行走访遇堵车
交通配套待完善
记者开车返回禹城老家时,市区一路畅通,没想到却在石屯镇堵车堵了半个多小时。绕行了几条路,都是堵得动弹不得。
在石屯镇的一条乡间小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拥堵在狭窄的街道上,堵车长达几百米。据路边摆摊的村民王敏告诉记者,从上午十点左右就开始堵车了,一直延续到中午吃饭点。“路本来就窄,车一多就走不动了,有的地方连错车都难。堵在摊位上都没人来买东西了,如果农村的道路可以再宽一点就好了。”王敏说。
农村的很多交通配套设施相对落后,许多道路仅两车道甚至一车道,还有一些乡村道路坑坑洼洼,影响了交通。农村道路红绿灯等基础设施缺乏,也是道路堵车的重要原因。“以后农村修路也得修宽一些,车流量多的地方安装监控和摄像头。”堵车路段一位司机告诉记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村大众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